包拯教你如何做一名清正廉明的好干部
包拯教你如何做一名清正廉明的好干部
“不持一砚归”,这句流传千古的佳话,道出了北宋名臣包拯的廉洁风范。这位被誉为“包青天”的清官,以其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其事迹和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学习。
包拯的生平事迹与为官之道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他自幼以孝闻名乡里,在地方上,曾做过知县、知州、知府;在中央,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使等,“强志尽瘁,夙夜匪懈”,最后在枢密副使职位上去世。
包拯的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精神,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廉洁文化的典范。他的《包拯家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短短37字的训辞,充分体现了包拯对贪赃枉法的痛恨。
在任职开封府期间,包拯发现辖区内的达官显贵沿惠民河修建了许多楼舍亭榭,导致河道变窄、河水泛滥,严重威胁百姓生命。对此他不畏权贵,下令将违法建筑悉数拆除。在任监察御史、知谏院等期间,他多次上疏严劾贪官酷吏,综观《孝肃包公奏议集》十卷,他先后弹劾了张若谷、王逵、张尧佐、张方平、郭承祐、宋庠、李淑、刘兼济、宋祁等人。
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务求做到廉以用权、权为民用。在泸州当知州时,包拯的亲戚想借着他的威风徇私枉法,其中就有他的舅舅,包拯对此毫不姑息。他亲自开庭审讯他的舅舅,并杖责数十大板,“自是亲旧皆屏息”,其亲朋好友再也不敢违法乱纪、为非作歹了。
包拯精神的现代启示
包拯的廉洁文化理念,对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像包拯这样的好干部,他们能够坚守廉洁底线,真正为人民服务。
2025年,一部名为《包大人,现在是2025!》的普法微短剧,通过将包拯与现代法官助理江南的奇妙相遇,描绘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法治之旅。剧中,包拯的古老智慧与江南的现代法律意识相互碰撞,展现了法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种古今法治观念的交融,让我们看到了法治在不同时代的适应与传承。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包拯的廉洁文化精神。正如《包拯家训》中所言:“廉为官之本,贪为政之蠹。”只有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本色,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包拯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学习包拯的精神,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