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信通院发布最新指南:如何安全应用面部识别软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信通院发布最新指南:如何安全应用面部识别软件?

引用
安全内参
9
来源
1.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tag=%E4%BA%BA%E8%84%B8%E8%AF%86%E5%88%AB
2.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68609
3.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339400
4.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68188
5.
https://www.takungpao.com/news/232108/2024/0401/957575.html
6.
https://blog.csdn.net/lishanlu136/article/details/143167182
7.
https://www.zhulouren.com/gb188889.html
8.
https://www.yuandiansec.com/?list_18/563.html
9.
https://www.cesi.cn/202404/9992.html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近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安全应用的研究报告,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支付、安防、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带来的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本文将从技术标准、法规要求、安全风险和最佳实践等方面,全面探讨面部识别软件的安全应用指南。

01

技术标准与法规要求

2022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GB/T 41819-2022《信息安全技术 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该标准对人脸识别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等环节提出了详细的安全要求。

标准强调,数据处理者在收集人脸识别数据时必须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且需遵守最小化原则,只收集必要的数据。在存储环节,要求采用安全加密、访问控制、备份和恢复机制等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或被非法访问。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隐私保护,包括匿名化、去标识化处理等要求。

2024年7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脸识别产业法律治理研究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整全性治理思路。报告建议从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算法治理、产品质量等维度,系统性地规范技术提供者、产品/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行为,构建全方位的产业生态治理体系。

02

安全风险分析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报告,当前主要面临以下几类安全威胁:

  1. 数据泄露风险:人脸识别数据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可能带来严重后果。2024年8月,某科技公司就发生了人脸识别数据泄露事件,涉及数百万用户信息。

  2. 深度伪造欺诈: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攻击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23年深度伪造欺诈案件数量较前一年增长了3000%。

  3. 隐私保护不足: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人脸信息、过度收集数据等行为时有发生。例如,2024年某物业公司因强制要求业主“刷脸”进出小区,被法院认定侵犯个人权益。

  4. 算法偏见和误识别:不同人群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歧视性后果。一项研究显示,在某些场景下,人脸识别系统对有色人种的误识别率比白人高出10个百分点。

03

最佳实践与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安全风险,业界已经探索出一系列最佳实践方案:

  1. 隐私保护技术:采用端云协同特征补偿方法,实现隐私保护下的准确识别。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基于端云协同的隐私保护人脸识别方案,已在多个场景中得到应用。

  2. 防止照片滥用:通过妆容迁移技术提高人脸对抗样本的黑盒攻击迁移性与图像视觉可用性,有效防止社交媒体人脸图片被非法利用。这一技术由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已在多个社交平台中应用。

  3. 双向数据保护:建立针对人脸深度伪造的双向数据保护框架。该框架能够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保留用于诊断的特征信息,已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

  4. 强化活体检测:活体检测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虚假数字人脸攻击。目前,主流的人脸识别系统都集成了活体检测功能,通过红外、3D结构光等技术手段,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5. 合规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例如,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严格遵循《人脸识别支付场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要求》,在用户授权、数据加密等方面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

04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脸识别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

  1. 联邦学习: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多方数据协作而不暴露原始数据,进一步提升隐私保护水平。

  2. 可解释AI:开发更透明的算法模型,让用户了解人脸识别决策过程,增强技术的可信度。

  3. 统一标准: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人脸识别技术标准,促进跨国界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4. 用户赋权:让用户对自己的人脸数据拥有更多控制权,例如选择是否使用人脸识别、查看数据使用记录等。

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法律、伦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在确保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这项技术才能真正造福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