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葬礼新趋势:法规助力绿色殡葬
环保葬礼新趋势:法规助力绿色殡葬
2024年清明节期间,全国殡葬服务机构共安葬骨灰2.21万份,其中采取海葬、树葬等绿色生态方式安葬的有2005份,占当日安葬总数的9.07%,较去年清明节同日增长58.75%。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殡葬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这一切离不开法规的有力推动。
法规引领殡葬改革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殡葬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的里程碑。条例第二条明确指出:“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这一方针为绿色殡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地方实践创新不断
在国家法规的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推动绿色殡葬落地生根。
天津作为先行者,自1990年开启骨灰撒海服务以来,已举办459期活动,累计撒放骨灰2.6万余份。今年清明节前后,天津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将活动形式由集中撒海一种形式,延伸为骨灰集中撒放、单独撒放、代为撒放三种形式,并实现全年预约办理。
山东省则在节地生态安葬方面走在前列。全省已建成节地生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1.2万余个,基本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沂水县生态公墓、肥城生态葬模式、寿光老墓地改造等经验,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绿色殡葬蔚然成风
随着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绿色殡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据统计,2024年清明节期间,全国有1309个网络祭扫平台提供网络祭扫服务188.28万人次。在天津,骨灰撒海服务已辐射覆盖十几个省(区、市)。
各地还积极探索其他环保葬礼方式。如北京等地推行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既节约土地资源,又美化环境。四川每年免费捐赠生态墓(格)位2000余个,为5000余个逝者家庭发放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资金850万元,赠送祭扫鲜花20余万株。
法规保障与惠民导向相结合
为更好满足群众殡葬需求,各地将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纳入基本民生需求保障范围。山东省近5年省级财政拨付资金1.4亿元支持节地生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天津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入户办理手续、代撒骨灰等服务,真正让殡葬改革成果惠及民生。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绿色殡葬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的环保葬礼方式涌现,如人体堆肥、生物降解棺材等。这些新型殡葬方式不仅符合环保理念,也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法规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从《殡葬管理条例》的颁布到各地配套政策的出台,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绿色殡葬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创新模式也为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
环保葬礼的新趋势,既是法规推动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随着绿色殡葬理念的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殡葬方式将更加环保、文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