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附小再考上海话,方言传承引热议
上外附小再考上海话,方言传承引热议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上外附小”)将上海话纳入新生入学面谈考核的消息引发热议。这一举措不仅让许多家长感到意外,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上海话传承的关注和讨论。
争议背后的深思
上外附小此次将上海话纳入入学面谈,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然而,这一举措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支持者认为,上海话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他们指出,上海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通过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方言教学,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语言文化。
然而,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过度强调方言可能会阻碍普通话的推广,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此外,对于非上海籍的学生来说,这一要求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学习负担。
上海话保护现状堪忧
事实上,上海话的使用率正在逐年下降。据调查,6-20岁能够熟练使用上海话的人群比例仅为22.4%,这一数据仍在不断降低。在一些年轻人中,甚至出现了“上海话排斥症”,他们对学习和使用上海话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各地方言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记录。通过数字化技术,许多方言得以保存下来,为未来的传承提供了可能。
方言保护的意义
方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每一种方言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民族、一方地域独特而璀璨的历史文化。比如,上海话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深深植根于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中。
保护方言并不意味着排斥普通话。事实上,两者可以并存。通过在学校开设方言课程,举办方言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语言文化。
平衡与展望
面对方言传承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继续推广普通话,提高全民语言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方言保护,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具体来说,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方言文化课程,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在社会层面,鼓励“双语”交流,让方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和保存方言资料,为未来的研究和传承提供素材。
上外附小此次将上海话纳入入学面谈,虽然引发了争议,但无疑为方言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只有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找到平衡,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