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到底有多久?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到底有多久?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青年男女表达思念之情的常用语。但“三秋”究竟是三年还是九个月?本文将从《诗经》中的《采葛》一诗出发,结合古代文献,为您揭示这个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的全诗为: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采葛》算是《诗经》中比较通俗的一首山歌了,稍微懂点古文的人都能读懂它的意思:
采摘葛草的人哪,我与你一日未见,却感觉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之久。
采摘青蒿的人哪,我与你一日未见,却感觉已经过去了三个季度之久。
采摘艾草的人哪,我与你一日未见,却感觉已经过去了三个春秋之久。
我亲爱的姑娘,我在想你呀,你知不知道。
原本只是寻常的一天时光,只因与你未见而变得漫长起来。念上心头,就直白来讲,不躲闪、不隐藏。
古时候,全凭太阳的东升西落来判断时间,可这一天,诗人的时间观念忽然出了错,他的一天变得越发漫长。
究其原因,原来是因为心绪被思念填满,所以将时光无限拉长。有情人最惧怕分别,长久也好,短暂也罢,都会生成离愁。
全诗表现了别后对情人刻骨相思的真挚感情。
其实,相爱的人才离开他一天,他就陷入了无限的思念之中,想像她正在采摘美丽的香草,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月”、“秋”、“岁”,时间的概念越来越漫长,以此真实而微妙地表现出相思之缠绵与难熬。
在这里,与其说是表现思念的痛苦,不如说是表现爱情的甜蜜,表现一种与痛苦纠缠在一起的特殊的幸福感。这样复杂感情的表现也是能唤起无数人的共鸣的。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在后世竟成为表达对人思念的一个熟语,足见它的艺术力量。
那么话说回来,这里的“三秋”,到底有多久呢?
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
《采葛》一文,相思程度由“三月”到“三秋”到“三岁”,时间量度由短到长,表示相思的程度越来越深,循序渐进,极为自然。
唐代《毛诗正义·卷四》中说:
“三章如此次者,既以葛、萧、艾为喻,因以月、秋、岁为韵,积日成月,积月成时,积时成岁,欲先少而后多,故以月、秋、岁为次也。”
又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因此,无论是就文章本身语言结构特征看,还是借先贤的观点看,“月”、“秋”、“岁”三者所表达的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时间段从短到长依次为:月<秋<岁。
在上古时期,“岁”是年的意思,这里的“秋”要比年短,而比月长,从时段长度讲只能解释为“秋季/三个月”的意思,“三秋”即“九个月”。
从根源上来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的“三秋”,理解为“九个月”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对于从这句中衍化而来的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做一点变通。
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内涵意义,是比喻“离别之后,非常思念”,无论是把“秋”看作“三个月/一个季度”,即表面意义是“一日不见,如同过了九个月”;
还是把“秋”看作“年”,即表面意义是“一日不见,如同过了三年”;表达的都是“离别之后非常思念”的意义,内涵意义是不变的。
尽管“秋季”的时段是三个月,但是提到“秋”,大家侧重理解为“秋季”这个季节,而一般不会侧重理解为“三个月”。
所以,当“秋”的时段义项“年”是强势,替换以后又不影响整个成语的内涵意义,大家自然可以“约定俗成”。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