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义谈亏损国企企业年金管理新路径
胡晓义谈亏损国企企业年金管理新路径
近日,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公开场合表示,针对亏损国企的企业年金政策将进行优化,提高弹性是关键。具体措施包括降低准入门槛、灵活缴费标准以及简化建立程序,旨在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此外,提供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也是增强职工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这些改革举措有望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为更多职工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企业年金制度面临的困境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自2004年实施以来,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发展速度仍然较慢。截至2023年底,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规模达3.19万亿元,覆盖职工3144万人。然而,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 覆盖面过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中,只有7%左右有企业年金
- 中小企业参与率极低:99%的企业中只有千分之一加入企业年金制度
- 财务压力大:中小企业在依法缴纳社保后,很难再有额外财力发展企业年金
- 建立流程复杂: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年金方案设计专业性强、管理复杂
政策优化的主要方向
针对这些问题,胡晓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降低准入门槛:通过简化建立程序,降低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制度的难度。例如,由相关部门牵头搭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提供多元化产品选择:除了现有的领取方式外,探索延迟领取机制,允许职工自愿选择延后支付以获取更多收益。同时,扩大投资范围,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改变目前普遍实行的年度收益排名与绝对收益考核方式,出台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鼓励长期投资。
探索个人投资选择权: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让职工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投资产品。
对亏损国企的影响
对于亏损国企而言,新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暂停缴费机制:允许企业在经营困难时暂停缴纳企业年金,减轻短期财务压力。但需与职工协商一致,并在恢复盈利后继续缴纳。
差异化管理:通过集合年金计划,将多个中小企业资金汇集,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投资效率。
投资渠道多样化:扩大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为企业年金带来更高收益。目前企业年金投资A股比例仅14%左右,远低于40%的政策上限。
未来展望
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企业年金制度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通过降低门槛和简化程序,预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参与率将显著提升。
投资收益有望提高:长周期考核机制和多元化投资渠道将为企业年金带来更稳定的回报。
制度更加完善:个人投资选择权的放开将增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形成良性互动。
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其发展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此次政策优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