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志亲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崛起之路
王明志亲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崛起之路
“1996年,当国家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组合港建设时,我刚刚从航空兵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谁能想到,短短二十多年间,上海港就从一个区域性港口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这背后凝聚了几代港口人的智慧和汗水。”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王明志感慨万千。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1996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这一决策,开启了上海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之旅。
2024年12月22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达到5150.6万标准箱,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上海港连续15年蝉联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更彰显了其作为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目前,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真正实现了“一手牵着长江,一手牵着世界”。
创新驱动,打造智慧绿色港口
在王明志看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024年9月10日,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集运MaaS)系统正式上线,形成以港口服务为核心的统一公共服务平台。同年10月22日,上海机场大脑——多模态决策智能体对外发布,实现“飞机、车辆、场道、设施”等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智慧化融合,推动海空港航经济数智化发展。
在绿色转型方面,上海港同样走在前列。2024年4月10日,中国首艘、世界最大的绿色甲醇加注船“海港致远号”为靠泊上海港的“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顺利完成首次“船-船”同步加注作业,标志着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同时具备液化天然气(LNG)和绿色甲醇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此外,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更是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码头设备及车辆均采用纯电力驱动,辅以AIV智能充换电机、应用变频调速及势能回收、光伏发电等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
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双循环发展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擎,上海港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8月7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开港,进一步巩固了上海港的枢纽港地位。罗泾港区的开港运营,不仅优化了上海港的集疏运结构,更为服务国家“双循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上海港还积极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加强与全球主要港口的合作。2024年10月22日,上海港与汉堡港在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联合宣布共建绿色航运走廊,旨在通过与技术装备商、能源供应商、货主方、码头和航运公司等利益相关方合作,共同加快海运业的去碳化进程。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软实力
除了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还注重提升航运服务软实力。
202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由人大地方性法规、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司法政策文件、行业协会仲裁规则、仲裁机构服务指引等多层次、全链条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填补了我国临时仲裁法规制度的空白。同年8月,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上海作出裁决,标志着临时仲裁制度在上海落地见效。
2024年4月29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首个合约EC2404顺利完成交割。全年,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完成五次现金交割,累计成交量2111.57万手、累计成交额2.82万亿元。10月22日,离岸人民币船舶融资租赁方案发布,首次实现离岸人民币在离岸船舶融资租赁应用场景下的双向流通,上海航运金融服务能级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从“基本建成”到“全面建成”
2024年12月31日,《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提升发展能级、统筹规划编制、聚焦服务短板、推动科技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法治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朝着“全面建成”的目标奋力前行。正如王明志所说:“上海港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未来,上海港将继续发挥‘龙头’作用,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