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阆中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阆中古城,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在保护与发展中探索前行。一方面,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和科学规划,古城的历史风貌得以保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在这背后,也暴露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值得深思。
保护成效显著,制度保障是关键
阆中古城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当地修订完善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将保护区范围由1.78平方公里扩展到23.17平方公里,并按照保护层次和功能定位,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形成刚性制度约束。
在具体保护措施上,阆中古城坚持“原真性”保护原则。古城居民在维修房屋时,必须严格按照《阆中古城维修规范》《阆中古城核心区室外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等规定,确保“格局不变、高度不变、风貌不变”。同时,古城还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规修缮行为,确保每一处古建筑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旅游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阆中古城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据统计,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创造近百亿人民币收入。2025年春节假期前三天,古城就接待了38.39万人次游客,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
阆中古城不仅保存了大量明清建筑,还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保宁醋和张飞牛肉两大特产,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古城内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等,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保护与发展矛盾凸显,居民生活面临挑战
然而,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年久失修和白蚁虫患,部分古建筑出现破败和斑驳痕迹。虽然政府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但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仍影响着保护效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业发展与古城风貌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有游客反映古城内泡脚坊过多,影响整体观感。这反映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保持古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经验。例如,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了平衡点。平遥古城采用“政府主导+居民自助”的模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制定补助政策,有效推动了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
未来,阆中古城需要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和科学规划,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这座千年古城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