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困境儿童个案:从亲子关系紧张到重拾自信
社工介入困境儿童个案:从亲子关系紧张到重拾自信
在济南市中区四里村街道社工站,一场针对困境儿童小镔的个案服务正在展开。小镔是一名13岁男孩,来自低保家庭,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小镔与母亲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社工们如何帮助这个孩子走出困境,重建自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温暖的介入案例。
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小镔,男,13岁,是低保家庭的困境儿童,目前上初一,父母离异,亲子关系较为紧张。小镔学习成绩不理想,偏科严重,喜欢历史学、生物学,爱好视频剪辑。小镔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目前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在社区的公益岗,收入较低并且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有欠债。第一次会谈时,基本是妈妈回答问题而小镔基本上是点头或者沉默。据社工观察,现场孩子比较紧张,母亲有打骂孩子的行为,亲子关系紧张。
预估分析
经过前期走访和与所在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沟通,社工对小镔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
- 不会沟通,缺乏自信。服务对象自卑、敏感,缺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缺少老师的关注度,服务对象对生活学习产生消极心理。
- 学习习惯不好,学业发展困难。服务对象学习容易拖延,经常写作业到很晚,作业质量不高,不知道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 亲子关系紧张。服务对象的母亲对服务对象总是批评式打压,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打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少沟通与关怀,很少与服务对象一起参加娱乐活动。
服务计划
服务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最基本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概况为“人在情境中”,本案例中,社工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妈妈亲职教育的指导,鼓励服务对象的母亲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积极表达出来,从而改变服务对象家庭环境,促进家庭环境对服务对象的积极影响,促使服务对象自身的改变。
在本案例中,社工不仅注重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环境的改变,还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例如邀请小镔参与社工站开展的禁毒防艾宣传活动、感受大学魅力活动以及参观博物馆活动等,社工运用综合的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产生问题的原因,从缓和亲子矛盾、缓解系统功能失调、增强适应能力、激发潜在能力以及改善人际交往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服务介入。
服务目标
- 总体目标
通过“描述-探索-宣泄”的技巧帮助服务对象积极探索认识自我,协助服务对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搭建服务对象互助支持、交流平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同时改变小镔妈妈错误的教育方式,缓解亲子矛盾,为服务对象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 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
(1)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链接资源,为服务对象学业辅导,促使服务对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阶段目标:
(1)为服务对象的母亲提供亲职教育服务,引导其母亲发现服务对象的优点并及时鼓励表扬。
(2)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引导学校老师对服务对象进行积极关注,及时跟进服务对象目标达成情况,做到家校联合,动态跟进。
第三阶段目标:
(1)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培养服务对象兴趣爱好,改善人际交往能力。
(2)搭建服务对象互助支持、交流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行动计划
- 个人层面
(1) 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社工通过多次入户与服务对象保持紧密联系,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 通过带领服务对象参观博物馆为切入点,与服务对象深入互动交流,发现服务对象感兴趣的事情,从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精准的介入。
(3) 通过链接辖区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定期开展学业辅导,积极协助服务对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使服务对象成绩逐步提高。
- 家庭层面
(1) 积极与其母亲沟通交流,纠正母亲教育的错误认知,引导母亲给予服务对象积极关注,引导母亲善于发现服务对象优点并给予适时鼓励,缓解亲子矛盾。
(2) 改善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引导母亲重视对小镔教育方式方法,为服务对象创造积极向上、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 学校层面
(1) 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引导学校老师对服务对象的积极关注,协助老师适当引导同学对服务对象的支持和肯定。
(2) 详细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跟进服务对象目标达成情况,做到家校联合,动态跟进。
- 社会层面
(1) 搭建服务对象的朋辈支持网络。社工站邀请服务对象参与活动,鼓励服务对象表达想法,积极与别人互动交流,从而渐渐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并使他在此过程中能学会更多的生活知识和表达技巧。
(2) 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公共活动,推动社区邻里互助。发动其周边的邻居与亲戚对他多点关心与照顾,让他能在良好的、受保护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实施过程
引导自我探索,激发自身内在潜力
社工积极与服务对象深入沟通交流,通过积极倾听等方式,让服务对象抒发真实想法、拉近距离。在此过程中,社工引导服务对象慢慢探索自己内心,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社工与服务对象一起写出改变自己的计划清单,促使服务对象做出积极改变,激发服务对象内在潜力。
提供学业辅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社工站积极链接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定期为服务对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业辅导服务。服务过程中,社工教授服务对象制定目标、时间管理以及计划安排等内容,通过小星星制度和目标达成量表,协助服务对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成绩提高。
提供亲职教育,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社工与服务对象母亲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母亲重视对服务对象的教育,改变母亲“暴力和打压”式的教育方式方法,引导母亲适时给予服务对象鼓励和肯定。社工引导服务对象感恩母亲的付出,学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声对妈妈说出爱意。
社工引导服务对象和家人反思家庭发生变故前后各自的心理情绪及行为习惯的变化,从中找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途径,给服务对象创造一个舒适、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与老师沟通,引起老师的关注
社工站与学校老师和同学积极沟通交流,通过搭建服务对象的学校支持网络,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近况,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增强服务对象的学习沟通能力。
搭建交流平台,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社工站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通过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工站组织的活动,使服务对象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积极参与社区娱乐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并增强服务对象与同龄人社交的能力,让服务对象变得自信开朗。
案例评估
个案初期:因为亲子矛盾和家庭原因带来的敏感情绪,十分沉默,不与社工交流。服务对象的母亲相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问题,觉得服务对象就是一无是处,对社工有抵触心理,社工多次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交流,逐步与服务对象以及家人建立信任关系后,引导其放下戒备,坦露心扉。
个案中期:一是通过多次深入沟通交流,服务对象渐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社工以热爱历史为切入点,邀请服务对象和母亲共同参观博物馆以及济南大学,鼓励服务对象为大家讲解相关知识,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的同时也让母亲能够发现服务对象的优点和长处。二是针对成绩较差的问题,社工站积极链接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其开展学业辅导,并有意识培养服务对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三是社工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引起老师对其的积极关注,老师与同学一起适当给予服务对象支持和鼓励,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四是社工还与其母亲进行沟通交流,改善成员互动关系,为服务对象创造一个舒适、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个案后期:服务时间跨度4个月、服务次数10次、服务方式包括个案会谈、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社工帮助服务对象探索认识自我,挖掘自己的兴趣点,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服务对象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学习成绩也取得一定进步。社工为服务对象的母亲进行了亲职教育辅导,纠正母亲教育方式的错误认知,缓和服务对象与母亲的关系,同时帮助搭建服务对象互助支持、交流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个案回访:个案结束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定期为服务对象提供学业辅导,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社工也通过电话和入户的方式定期跟进服务对象情况,及时掌握服务对象近况,了解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加精准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专业反思
个案服务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的妈妈对于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服务对象从疏远自己的妈妈,不与妈妈主动交流到主动要和妈妈合影的改变,因此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引导家长积极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主动明确提出自己的需求,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否定”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服务过程中,社工要相信服务对象及家人有解决问题的潜力,善于发现服务对象和家人的优势和长处,让服务对象和家人拥有主动意识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