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贝格:南京大屠杀中的“丹麦英雄”
辛德贝格:南京大屠杀中的“丹麦英雄”
1937年12月的南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在这座被战火笼罩的城市里,一位年轻的丹麦工程师做出了一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决定。
他叫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当时只有26岁,是南京江南水泥厂的一名工程师。面对日军的疯狂屠杀,辛德贝格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与德国同事卡尔·京特一起,在水泥厂内设立了难民营,为数以万计的中国难民提供庇护。
难民营的条件异常艰苦,但辛德贝格不仅为难民提供避难所,还建立了简易的难民医院,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为了防止日军进入难民区,他们在工厂周围插满了丹麦和德国国旗,用这种简单却有效的方式保护着里面的难民。
辛德贝格还用相机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这些珍贵的照片后来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证据。他将这些照片和自己的见闻通过信件传递给国际社会,让世界了解南京正在发生的惨剧。
10岁的苏国宝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回忆说,自己和家人就是在辛德贝格设立的难民营中得以幸存。辛德贝格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庇护,还亲手交给他们一块大洋和一些大米,帮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这个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感谢辛德贝格!感谢丹麦!”苏国宝老人激动地说。
然而,辛德贝格的善举最终还是引起了日军的注意。1938年3月,他被迫离开南京。临行前,难民们赠送给他一面绣有“见义勇为”四个大字的条幅,这四个字不仅是对辛德贝格个人的赞誉,更凝结着中国人民对这位国际友人的深深感激。
辛德贝格的事迹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2004年,丹麦培育出一种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的黄玫瑰,以此来纪念这位人道主义者的贡献。这种特别的玫瑰,象征着和平与友谊,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辛德贝格的永恒怀念。
2014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问中国时,专程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那里,她看到了辛德贝格当年留下的珍贵照片和史料,深深为之动容。女王表示,辛德贝格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勇气与正义,更成为了连接丹麦与中国深厚友谊的纽带。
丹麦史学家何铭生曾评价说,“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象征着和平,歌颂这份可歌可泣的国际友谊,也传承着辛德贝格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正如他所说,80多年前,因为辛德贝格的正义,让丹麦与南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今天,友好的文化教育交流和平等的产业合作将促进丹中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