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各年龄段最佳就寝时间与睡眠质量调查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各年龄段最佳就寝时间与睡眠质量调查
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整体睡眠质量堪忧:平均在零点后入睡,夜间睡眠时长普遍偏短,28%的人群夜间睡眠时长不超过6小时,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这一系列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严峻的现实——睡眠问题已经悄然年轻化,特别是“00后”群体,平均入睡时间竟然晚至凌晨00:33。
不同年龄段的最佳就寝时间
睡眠专家指出,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需求和最佳就寝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婴幼儿(0-5岁):每天需要10-18小时的睡眠。根据《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WST579—2017),具体睡眠时间如下:0
3个月:1318小时;411个月:1216小时;12岁:1114小时;35岁:1013小时。学龄前儿童(3-5岁):建议每晚睡10-13小时。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影响身高增长和认知发展。
青少年(14-17岁):需要9-10小时的睡眠。《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要求》(GB/T17223—2012)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应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应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应少于8小时。
成年人(18-64岁):建议每晚睡7-8小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年人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的就寝时间一般在晚上22:00至24:00之间。
老年人(65岁以上):至少需要6小时的睡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模式会发生变化,但保持充足的睡眠对维持健康仍然非常重要。
现代人为什么睡不好?
造成当前国人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活方式改变: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养成了晚睡的习惯,特别是年轻人,常常熬夜玩手机、打游戏。
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是导致睡眠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上班族在工作日的睡眠质量普遍不如非工作日。
饮食习惯:不规律的饮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影响睡眠质量。研究显示,饮酒频次越高,睡眠质量越低。
缺乏运动:运动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而现代人往往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数据显示,热爱运动的人群比不运动的人群睡眠质量更好。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避免在卧室放置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
注意饮食:避免晚餐过饱,不要在睡前大量饮水。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特别是在睡前几小时内。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放松身心:睡前可以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阅读、冥想或深呼吸练习,帮助身体和大脑进入睡眠状态。
合理使用营养补充剂: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组合如色氨酸、桑叶提取物、镁、锌和高蛋白,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但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
睡眠质量与健康息息相关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体格发育:儿童青少年时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身高增长。
认知功能: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情绪管理:长期睡眠不足会引发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免疫力:睡眠质量差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慢性疾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面对国人睡眠质量下降的现状,改善睡眠已经刻不容缓。从个人到社会,都需要重视睡眠健康,采取积极措施,让“健康睡眠,人人共享”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