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学生用AED救人背后:如何让救命神器更普及?
深圳小学生用AED救人背后:如何让救命神器更普及?
2024年6月,广东深圳市一名小学生突发心跳骤停,经老师使用安装在学校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施救后,安全脱险。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再次认识到AED在公共场所的重要性。
深圳AED配置:全国领先的“救命神器”网络
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深圳在AED普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10月,深圳已在公共场所配置了4.3万余台AED,覆盖率居全国第一。这些设备分布在机场、地铁站、高校、体育馆、寄宿制高中、会展中心、社康等公共场所,形成了覆盖全城的“救命神器”网络。
AED使用成效:成功挽救115条生命
据统计,深圳公共场所的AED已成功挽救115人。获救者中年龄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82岁。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AED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作用。例如,2024年7月30日,深圳北站地铁站一名55岁乘客突发晕倒,站台工作人员使用AED进行电击除颤,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同年7月1日,南山区一名82岁老人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其家人使用AED进行急救,刷新了院外AED救人最高年龄记录。
AED使用培训:78万市民持证上岗
AED的普及不仅需要设备,更需要会使用的人。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介绍,为弥补急救空窗期,深圳市急救中心一方面开展急救宣传与普及培训,另一方面配备AED。截至2024年8月,深圳市已发证培训初级救护员超过78万人,占全市人口4%以上。目前,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立了16家急救培训基地和两个急救培训教学点,每年拿出超1万个名额面向全市开展免费培训。
全国对比:AED配置仍需加强
尽管深圳在AED普及方面走在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据统计,美国、日本每10万人拥有AED的数量超过300台,而中国每10万人仅有几台。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在重点公共场所推广AED的配置和使用,但在中国还有很多城市甚至都找不到一台AED。
公众认知:普及培训任重道远
一项针对广州市民的调查显示,只有26.33%的受访者能准确描述AED的功能和使用场景,51.33%的受访者曾在公共场所见过AED设备。虽然59.5%的受访者表示对学习AED使用方法感兴趣,但仅17.83%愿意自费参加培训。这表明公众对AED的认知度仍然较低,普及培训工作仍需加强。
未来展望:多方发力推动AED普及
要让AED真正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投入,继续推进AED在公共场所的配置,并通过立法明确公共场所配置AED的义务。同时,应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施救者权益,消除公众使用AED的顾虑。
深圳的经验表明,AED的普及和使用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未来,随着AED配置的不断增加和公众急救意识的提升,相信会有更多生命被及时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