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0发布AED电子地图,旅途中如何快速找到“救命神器”?
北京120发布AED电子地图,旅途中如何快速找到“救命神器”?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了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急救设备查询平台。通过微信搜索“北京120”小程序并点开首页的“AED电子地图”,即可查询到附近的AED设备。
这一便民举措的推出,不仅方便了公众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找到AED设备,更为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提供了安全保障。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已实现重点公共场所配置5000台AED的目标,其中地铁站、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实现全覆盖。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提供电击以恢复正常节律。在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下,AED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工具。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后的4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及时使用AED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我国AED设备的普及率仍然较低。数据显示,美国、日本每10万人拥有AED的数量超过300台,而我国每10万人仅有几台。同时,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也仅为1%左右,这意味着即使有设备,也未必有人会使用。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状况正在逐步改善。除了北京,深圳、江西等地也在积极推进AED设备的投放和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深圳市截至2023年底已投放43397台AED,成功救治89名心跳骤停患者。江西省今年计划在人员密集场所投放1000台AED,并开展不少于75万人次的应急救护培训。
专家指出,提升社会急救能力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持续提高公共场所和家庭急救设备的配备率,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人群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为公众参与急救提供了法律保障。
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不仅是个人自救互救的能力体现,更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共同努力,推进人人学急救、会急救、敢急救,织牢急救之网,为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