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温《过年书》:冯骥才笔下的春节记忆与文化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温《过年书》:冯骥才笔下的春节记忆与文化传承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72024
2.
https://news.gmw.cn/2025-01/25/content_37819266.htm
3.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4A06CCK00
4.
https://www.sohu.com/a/850351409_122006510
5.
https://news.gmw.cn/2025-02/05/content_37830875.htm
6.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7982fe8e4b068c68f0f1acd.html
7.
https://news.dayoo.com/china/202501/18/139997_54777037.htm
8.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50432
9.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25/c404030-40408905.html
10.
https://blog.creaders.net/u/5568/202408/494192.html
11.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531/c458638-40247149.html

2024年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背景下,文化学者冯骥才编著的《过年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春节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过年书》收录了冯骥才关于春节的50余篇文章和访谈,涵盖了年的情景、习俗、往事、感伤、细节、艺术、忧患、思辨、保护和复兴等多个方面。书中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春节的丰富习俗和温馨氛围,展现了春节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书中,冯骥才以优美的散文笔法,生动地描绘了童年时期中国北方城市天津过年的情景。浓浓的亲情在过年时恰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媚,让人感受到春节带来的纯粹喜悦。冯骥才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以其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充满年味的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如,他提到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传统菜肴,有象征团圆的饺子,有寓意年年有余的红烧鱼,还有香甜可口的八宝饭……全家人一边吃着喝着,一边畅聊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气氛温馨而融洽。饭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穿上红红绿绿的新衣服,跟在大人身后一起去放烟花。那一刻,全中国的人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辞别旧岁。书中描绘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充满欢声笑语和温馨气氛的童年时光,感受着春节独有的魅力。

除了传统的春节习俗,冯骥才还积极呼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对当代春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书中通过不同年代过年方式的对比,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巨大进步。过去,物资匮乏,过年能吃上一顿红烧肉、穿上一件新衣裳,便是孩子们最大的期盼;如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充盈丰富,但人们对过年的情感更多体现在精神追求上。书中还反映出随着科技发展,过年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传统的登门拜年到如今通过手机视频拜年,虽然形式不同,但传递祝福与思念的心意依旧。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年的回忆,更生动见证了社会发展,让我们在感慨时代变迁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憧憬。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春节既要传承核心内涵,也要创新形式;既保留传统习俗,又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冯骥才对春节的这些理解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书,使读者对春节的理解超越了表面的庆祝活动,深入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书中通过民间故事和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春节背后平凡而伟大的情感与价值。比如,他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描绘了家人团聚时的温馨与感动,以及每个人对家的深深眷恋。由此可见,《过年书》不仅是一份文化总结,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文学作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新春佳节,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便开展一系列庆贺活动,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这个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古老文明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谈起春节,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忆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民俗学家认为,春节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其前后全国各地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这也是我国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作为遗产项目名称的基本理据。“过大年”的历史极为悠久,这点从春节的名称变化便足以见得。早在《尔雅·释天》中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记载,正月初一在历史上也有元正、元日、元旦等称呼变化。虽然各个时期春节的名称不一,但“过大年”的习俗却传承下来,可谓不同在名,不在实。因而,当代人应以连续性、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春节。

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现代的电子鞭炮和微信拜年,过年习俗在文化内涵上包罗万象,在实践形式上纷繁多样,在精神内核上始终不渝。其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集中体现了春节所寄托的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吃年饭、贴春联、穿新衣、挂灯笼、祭先祖、访亲友、逛庙会等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庆贺活动,是中国人体会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感、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理念的鲜活载体。从内容层面来说,春节的习俗和实践还有着难以比拟的丰富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体现的五大“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春节的习俗和实践与这五大“领域”有着全面的衔接,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不必深究便可知,中国的新年传统与民众的整体生活发生着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广泛联系。

在粮食安全方面,“春节”这一遗产项目包含着粮食种植、加工、保存,以及年节食品备制的知识和实践,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不断强化着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优质教育方面,春节的相关习俗、知识、技能及传承方式为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教育与正规教育协作互补,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知,正是在长年累月的习俗实践中形成的;在性别平等方面,春节习俗中的性别平等观念越来越得以凸显,其作为一把尺子,印证着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在包容性经济发展方面,春节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成员的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就业提供了重要机会,所有社会成员都被鼓励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在春节习俗的实践中不断强化着礼敬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念,以低碳实践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和平与社会凝聚力方面,春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传达着“和合”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强化了社会内部的团结和谐,而且在国际交流中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浮动假日,再次印证了春节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社区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在世界许多地方,春节的庆祝活动如张贴春联、挂灯笼、舞龙舞狮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当地新民俗的一部分。今天,春节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同时不断吸收新元素,让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样板。不仅如此,春节习俗的内涵还全面紧扣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关切,毫无疑问,其优质的文化基因是指向未来的。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保护和弘扬,我们得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互鉴增添强大的底气与动力,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拥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而感到自豪。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过年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方宁静的天地,让我们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冯骥才在书中呼吁人们重新关注春节习俗,感知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倡议将这些传统“抢救”回来。即将到来的2025年春节,我们不妨翻开《过年书》,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份沉淀在岁月中的年味儿。你有哪些难忘的童年过年回忆呢?快来分享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