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烧大虾真的不健康?真相揭秘!
干烧大虾真的不健康?真相揭秘!
干烧大虾作为一道经典的江南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关于它的营养价值一直存在争议。每份干烧大虾含有约211.7千卡路里、12.5克蛋白质、16.4克碳水化合物和10.4克脂肪。这些数据是否意味着它不健康?让我们一起揭开干烧大虾的真实营养面纱吧!
干烧大虾的营养成分
明虾,又名对虾,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的海鲜佳品。它们的壳中富含壳质,壳质经过消化后能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胶原蛋白,对于皮肤健康大有益处。每100克明虾含有约20克蛋白质,比同等重量的鸡胸肉还要高,且其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是理想的优质蛋白质来源。此外,明虾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钙、磷、铁和锌,以及维生素B12和D,这些都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
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健康性
近期,一项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适度强度间歇性运动虽然可以减少全身脂肪沉积,却可能加重心脏损伤,特别是在高脂高热量饮食的背景下。研究显示,中等强度运动提升了高脂饮食小鼠的心脏肥大程度,并且增加了心脏纤维化指标和病理性肥大生物标志物水平。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减肥或是塑形时,应避免走入“暴饮暴食+疯狂运动”的误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荐,每周摄入水产类2次或300g~500g。虾物美价廉、营养丰富、口感好,成了很多家庭补充水产品的首选。虾肉不仅量多,质也优,脂肪含量低到只有1~2g,必需氨基酸齐全,是很好的优质蛋白来源,且易于消化,老人小孩都可食用。每100g纯虾肉的热量只有80-100kcal,只有猪肉的三分之一,比鸡胸肉还低(118kcal/100g),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来说,鲜美的大虾无疑是比干柴的鸡胸肉更好的选择。
关于虾的常见疑问
虾线一定要去吗?
虾的背后有一条黑线,这是虾的消化道,里面是食物残渣,泥沙,影响口感,心理上也有些别捏。但只要虾做熟了,虾线里的细菌就会被消灭,吃着很安全,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并没有我们传的那么脏,所以可去可不去。虾头能吃吗?
虾头的一口黄是很多人的心头好,虾头熬煮成汤也特别鲜,但建议你不要吃虾头。肝脏和虾鳃等器官都集中在虾的头部,容易富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也是微生物寄生虫的藏身处。和贝类、鱼类相比,虾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更小。只要吃虾的时候扔掉头,就不用担心污染风险。因此,不建议吃虾头,也别用虾头熬汤,重金属会溶解在汤里。吃虾皮能补钙吗?
小虾皮钙含量高达991mg/100g,牛奶仅为107mg/100g,虾皮是牛奶的9倍。但虾皮坚硬、难咀嚼,其中的钙人体很难吸收,大部分都会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一次性摄入的虾皮也很少,补钙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虾皮的钠含量高达5057mg/100g,靠虾皮补钙性价比极低,反而增加高血压风险,得不偿失。变黑的虾还能吃吗?
我们买来的虾,经常会发现头部和腹部变黑了。这是因为虾的全身都分布着酪氨酸酶,它会分解酪氨酸,变成褐黑素等黑色物质。酪氨酸酶在虾头部活性最强,腹部和尾部的活性较低,即使在冷冻储存的条件下依旧会发生黑变。这种情况下变黑的虾不是污染、不是腐败,是完全可以吃的。而要判断虾坏没坏,可以从气味入手。虾腐败会挥发胺类物质,产生刺鼻异味。虾头脱离、壳肉分离、虾壳发红、虾肉绵软无弹性也是不新鲜的特征。虾里有寄生虫吗?
不管是海虾、淡水虾,都是寄生虫的寄生对象。淡水虾中可能有肝吸虫、肺吸虫,海水虾中可能有异尖线虫,不管是哪种,都不是醋、酒精、酱油、芥末泡一泡就能杀灭的,必须要做熟了吃。生腌再好,也千万别贪这一口!不过虾侧腹部有条白线,那是神经链不是寄生虫,千万别冤枉了虾。
食用建议
- 适量食用:虽然虾的营养价值高,但也要适量。每周2-3次,每次100-200克为宜。
- 烹饪方式:建议采用清蒸、水煮等清淡烹饪方式,少油少盐少糖,才能体现出虾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哦!
- 特殊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要谨慎食用,因为虾属于中高嘌呤食物。
- 过敏体质:对海鲜过敏的人应避免食用。
总的来说,干烧大虾是一道美味又营养的菜肴,但要注意适量食用,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并注意个人体质差异。希望大家都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