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美食大比拼:饺子?汤圆?羊肉汤?
冬至美食大比拼:饺子?汤圆?羊肉汤?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从北方的饺子到南方的汤圆,各地独特的饮食习俗展现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本文通过采访和文献考证,为您呈现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冬至节。
资料图:做好的汤圆很有色彩感。泱波 摄
饺子还是汤圆?
如今,许多节日的庆祝方式往往简化为“吃什么”,冬至也不例外。不过,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略有差异。
对很多北方人来说,“吃饺子”是过冬至的标志性符号。来自辽宁的崔女士回忆道,老人常说冬至吃饺子,可以防止小孩子耳朵被冻伤。
福建的林女士则提到,冬至的饮食记忆与汤圆有关。圆滚滚的汤圆里包裹着花生、芝麻等馅料,寓意平安,象征着节日的祝福。她说:“吃汤圆好像意味着又长了一岁。”
黄先生表示,自己是安徽人,冬至时老家多食用锅仔,“这种食物比较暖,特别是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大家一起围坐吃锅仔很有氛围感。”
此外,天津的刘女士说,家里除了吃饺子,还会吃年糕,寓意“撵小人”;在山东的一些地方,流行喝羊肉汤,以达到暖身驱寒的效果。
无论吃什么,最让人难忘的往往是小时候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如今长大了,大家各自忙碌,很少能聚在一起,因此格外怀念冬至时的那份温情。
资料图:五福饺子宴迎冬至。 韩章云 摄
民俗专家王娟解释道,一些重要的节气或节日,饮食往往具有特别的标记性。中国的许多节日习俗,通过共同进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渠道,有助于增进亲情和人际关系。
“冬至大如年”
冬至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确定时间很早。冬至的特点十分明显:“十一月中。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按照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节气,因此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古人认为这是个大吉之日。
据记载,周历的正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即现在的十一月。那时,周代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所以说,拜岁和贺冬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汉代,冬至仍然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意味着,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
冬至时,人们会准备丰富的饮食,祭拜祖先。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故天有时,人以为正”。冬至时,在人们举行的这些仪式中,蕴含着对祖先的孝敬、不忘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希望与温情
冬至处于新旧更替的时节,在古人观念中,它自然就有了特别的文化含义。
资料图:民众在挂冬至风鸡和风肉。肖亚辉 摄
例如,“数九”寒天,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这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从冬至起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便完成了。
或者购买一张画,上面有八十一瓣梅花,等开始数九了,就一天点一个,所有的梅花瓣都染红了,春天也就到了。它的寓意都一样,希望平安圆满,能够顺利度过冬天。
岁月流转,世界瞬息万变,如今的冬至,可能很多习俗已经渐渐淡化。但细究起来,提起冬至,人们在意的可能并不是如何满足味蕾、消磨时光,而是它本身的意义。
这是因为,冬至时已近年终岁尾,辞旧迎新的春节不久即将来临,而且,春天的脚步也慢慢近了。天气虽冷,却始终蕴含着浓浓的希望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