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必打卡历史建筑:美国领事馆&三一堂
鼓浪屿必打卡历史建筑:美国领事馆&三一堂
鼓浪屿,这座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小岛,不仅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更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群闻名于世。其中,美国领事馆和三一堂作为岛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见证了鼓浪屿的百年沧桑,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美国领事馆:百年建筑的典雅与新生
美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鼓浪屿三明路2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栋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体建筑以红白两色为基调,东南两面矗立着高大的廊柱,气派非凡。建筑整体呈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流行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正立面6根贯通两层的科林斯巨柱,构成开敞柱廊,让整栋建筑更显典雅气派。
2022年,鼓浪屿管委会启动了美国领事馆旧址的保护修缮工程。修缮团队秉持“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不仅对建筑进行了必要的结构加固,还精心恢复了其历史原貌。值得一提的是,修缮过程中发现建筑二楼外廊的门窗存在不对称的情况。经过细致的勘查和分析,工作人员发现这是由于后期人为改动所致。通过拨开墙面的抹灰层,他们找到了被封堵的窗户,并将其恢复原位,使建筑重新焕发出对称之美。
目前,这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文物建筑已完成修缮,并计划被活化利用为以音乐为主题的展览馆。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这座历史建筑,还能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生动载体。
三一堂:跨越百年的精神寄托
三一堂,原名协和礼拜堂,坐落于鼓浪屿鹿礁顶,是岛上最早的基督教堂。1863年,在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等差会的资助下,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落成。教堂供外国人使用,中国人一般不进入。当然也有些精通英语、家世显赫的中国人受邀参加礼拜。因而教堂又被当地人称为“番仔礼拜堂”。(“番仔”为闽南语对外国人的通称。)来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不分国家、宗派的界限,他们都在上主的爱中走到了一起,一同在此敬拜公义、慈爱的造物主。教堂用英语举行礼拜,每周日下午六时,由英、美教会的牧师轮流用英语讲道。
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1912年4月,礼拜堂曾一度作为厦门基督教青年会会所。49年后,协和堂董事部的负责人决定回国,遂把该堂(包括堂内布局的资产)送给中国教会。归回中国教会后,由闽南大会驻委会派人负责接用,每主日举行礼拜,但人数不多。1951年3月底,闽南驻委会接受鼓浪屿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联合申请,将协和堂交由两堂负责。1952年停止聚会。此后,协和堂交给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4月,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但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虽然教堂被楼群所遮盖,但却使教堂得以保存,等待着重见天日的一天。
2009年5月下旬,“鼓浪语”文化社群的资深纪录片编导高振碧先生在鼓浪语QQ群里面求证一张标明“Kulangsuu,1870”的西式建筑老照片,群友龚健指出其为包围在原鼓浪屿第二医院中的一座教堂。高振碧先生立即与《厦门晚报》和厦门电视台取得了联系,通过媒体详细介绍协和礼拜堂的前世今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与此同时,群友们通过各自的渠道,积极向鼓浪屿管委会、基督教三自会、厦门第一医院等有关部门和组织积极呼吁、沟通,力图恢复协和礼拜堂全貌。6月中旬, 在鼓浪屿管委会的主持下,紧紧包围着协和礼拜堂的鼓浪屿护理院附属楼开始了正式的拆除工作。到7月上旬,护理楼全部拆除,开始土头垃圾的清理。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堂终于重现天日。
三一堂的建筑布局严谨,采用十字立体式造型,八角钟楼高耸入云,成为鼓浪屿的标志性景观。教堂内部空间宽敞明亮,装饰精美,充满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其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美国领事馆和三一堂作为鼓浪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鼓浪屿作为“万国建筑博览”的重要见证。近年来,鼓浪屿管委会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科学的修缮和合理的利用,使这些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同时,这也为鼓浪屿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漫步在鼓浪屿的街头巷尾,欣赏着这些历经沧桑的老建筑,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美国领事馆和三一堂作为鼓浪屿的两颗明珠,将继续见证这座小岛的未来与发展,向世人诉说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