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关税下,中国光伏企业如何破局?
美国高关税下,中国光伏企业如何破局?
2025年1月1日起,美国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新一轮关税政策,其中多晶硅和硅片的关税将提高至50%,部分钨产品的关税将提高至25%。这一政策调整,将进一步加剧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
面对美国不断提高的关税壁垒,中国光伏企业正在积极调整战略布局。东南亚地区曾是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美国的重要“桥头堡”,但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产品征收最高达271%的反倾销税,这一优势正在迅速削弱。
为应对挑战,中国光伏企业采取了多种策略:
产能转移:企业开始将产能从东南亚四国转向尚未被列入“双反”调查名单的印尼和老挝。同时,多家龙头企业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已在美国本土建立生产基地,以规避高额关税。
产业链调整:预计东南亚地区将逐步从组件出口转向电池片出口。由于电池片环节价值较低,即使征收一定关税,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据上海有色网光伏高级分析师王雯绮分析,美国本土电池片的供应缺口可能将持续2到3年。
技术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升级。目前,TOPCon技术路线已占据70%的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80%。同时,BC和HJT等新技术路线的占比也将逐步提升。
多元化市场布局:在深耕美国市场的同时,企业积极开拓欧洲、拉美等其他海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光伏行业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4年前十一个月,全国光伏新增装机突破206GW,再创历史新高。在技术路线方面,行业已终止“尺寸”之争,重新聚焦效率提升,推动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然而,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产能过剩与价格战:2024年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多晶硅价格下降超35%,硅片价格下降超45%。行业洗牌加剧,二三线企业生存压力增大。
政策不确定性:分布式光伏面临政策调整,工商业项目取消全额上网政策,户用光伏新增规模同比下降31%。
土地资源约束:光伏用地政策趋紧,多地取消部分项目指标,企业需重新评估项目选址风险。
展望2025年,光伏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技术路线迭代:TOPCon技术将继续主导市场,BC和HJT等新技术路线占比将提升。企业将更多采用技术融合方案,如TOPCon+BC的TBC产品和HJT+BC的HBC产品。
市场格局调整:行业洗牌将持续,兼并重组案例将增多。分布式光伏增速可能放缓,海上光伏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储能技术发展: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扩大,构网型储能技术将迎来发展机遇。多地已出台支持政策,推动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投资重心转移:受光伏用地紧张、限电等因素影响,部分投资者开始转向风电领域。2024年多个省份风电指标已超过光伏。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国光伏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产能优化和市场多元化等策略,积极应对挑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光伏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