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口罩材料老化真相揭秘:从环境危机到科技创新
疫情下的口罩材料老化真相揭秘:从环境危机到科技创新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一次性医用口罩的使用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废弃口罩处理问题日益严峻。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最新调查显示,仅在台湾地区,就存在至少百座垃圾暂置场,部分高达2-3层楼高,其中不乏大量废弃口罩。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暂置场中有的距离学校不到2公里,有的甚至设在水源保护区附近,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口罩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这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自然降解需要400-500年。在降解过程中,聚丙烯会逐渐分解成微塑料,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对22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痰液样本分析,发现所有样本中都存在微塑料,其中聚氨酯占比最高,其次是聚酯、氯化聚乙烯和醇酸清漆,这些物质在人体内可能引发局部免疫反应,扰乱能量和脂质代谢,甚至导致细胞损伤。
为了更好地理解口罩材料的老化过程,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先进手段进行研究。例如,通过红外光谱法分析改性沥青的机理,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此外,还使用可程式恒温恒湿试验箱进行加速老化试验,以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下口罩材料的老化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科研人员正在积极研发可降解的口罩材料。例如,金发科技开发出一种基于聚乳酸(PLA)无纺布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膜的复合可降解面料。这种新材料不仅保持了传统口罩的防护性能,还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测试结果显示,该材料的静水压大于400cmH2O,透湿量大于1000g/(m2*d),在堆肥条件下90天降解率可达到94%。
目前,这种可降解材料已被应用于防护服、隔离衣、鞋套和帽子等医疗用品的生产。与传统材料相比,这些可降解产品在保证防护效果的同时,显著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金发科技作为完整掌握聚合、改性及终端应用核心技术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生产企业,将持续提升和推广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将从源头解决废弃塑料产品的污染问题。
尽管可降解口罩材料的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废弃口罩带来的环境问题,还需要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口罩的使用。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可重复使用口罩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同时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鼓励人们选择更环保的防护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也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