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从8000年前走来的神秘图腾
中华第一龙:从8000年前走来的神秘图腾
在辽宁省阜新市查海遗址,一条全长近20米的石堆塑龙静静地诉说着8000年前的故事。这条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巨龙,不仅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更是中华文化中龙形象的起源之一。
龙在中华文化里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力量和独立。从古至今,龙的形象不断演变,成为皇家与民间信仰、文学艺术、传统节日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符号。
龙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龙纹的演变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约公元前1046 -公元前771年)。该时期的龙形象是一种体如蟒蛇、兽首带角(多为钝角)的动物,可视为“龙”的雏型。龙亦多被认为与鳄鱼等近水生物同源,间接反映出其与水的密切联系。先民们或认为龙的出现是一大吉兆,象征雨水降临。
第二阶段为东周(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至辽(公元916-1125年),这一时期中原与游牧民族交往日深,同时丝绸之路形成后贸易日益繁盛,龙的形象由此受到外来的极大影响。此时的龙纹开始有写实风格的描绘,强调夸张的动态和激烈的搏斗,并经常融合鹰、虎等猎食者的特征,形象更显兽性。有趣的是,长出鹰翼的东方龙,与西方希臘神話中的有翼怪獸「獅鷲」類似,不少學者認為這正恰恰反應了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
第三阶段约始于宋朝,龙纹的兽性特逐渐褪去,随着社会城市化的發展,龍也愈來愈被「馴化」。童博士形容:「該時期的龍紋顯得更擬人、更似寵物、甚至滑稽如漫畫。以展品中康熙(公元1661-1722年)龍紋為例,其前額更為寬厚,鼻子也由尖變圓,仿如人面。」自元朝(公元1279-1368年)或更早起,龍紋理論上為皇帝專用,他人不得僭越;但卻可通過靈活變通的方式,略為改動龍的外觀而使用。
进入现代社会,龙文化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延续着它的生命力。舞龙作为一项流传千年的民俗活动,不仅在节日庆典中大放异彩,更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在重庆铜梁,龙舞和龙灯彩扎技艺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了当地"龙文化"产业发展。当地积极推进龙舞进市场,培育民间龙舞艺术表演团队35支,从业人员约1000人,年产值5000余万元;铜梁区有"龙文化"创意企业12家,开发"龙文化"系列产品120余种,年产值1亿余元;铜梁龙灯彩扎技艺进入了乡村振兴车间,先后建成龙灯彩扎厂1个,龙灯彩扎车间1个,龙灯彩扎基地6个,从业人员达700余人,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
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今天,神州各地舞龙表演也推陈出新:河南郑州海洋馆里的"海底舞龙",广西桂林长约千米的竹筏金龙巡游,浙江杭州的板凳龙……中国人巧妙运用创意与科技,传承着千年不息的活态"龙"脉。2024年1月1日零点,江苏省无锡运河公园,一颗"水滴"从空中缓缓降落,触地化作波光粼粼的涟漪。紧接着,一条"游龙"破水而出,追随"龙珠"不断升腾,让人仿佛置身神秘仙境。这场由1500架无人机呈现的"游龙出水"表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展现了龙文化的创新活力。
从8000年前的石堆塑龙到今天的科技演绎,龙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