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海经》揭秘:中华龙图腾的神秘起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海经》揭秘:中华龙图腾的神秘起源

引用
人民网
12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fcyym/html/2024-03/01/content_26047645.htm
2.
https://www.sohu.com/a/757330339_121106991
3.
https://www.sohu.com/a/757603322_121620820
4.
https://www.sohu.com/a/809232803_476374
5.
https://news.gmw.cn/2024-11/30/content_37711198.htm
6.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2-08/doc-inahfvuz2313835.shtml
7.
https://cuhkintouch.cpr.cuhk.edu.hk/tc/2024/03/here-be-dragons-how-a-scaly-mythical-beast-has-helped-to-shape-the-history-of-china/
8.
https://www.wukongsch.com/blog/zh/2024-chinese-dragon-comprehensive-guide-post-21151/
9.
https://m.qidian.com/ask/qlwskxaclsk
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16/02/15820106_1114163172.shtml
11.
https://studycli.org/zh-CN/chinese-culture/chinese-dragons/#The_Importance_of_Dragons_in_Chinese_Culture
12.
https://studycli.org/zh-CN/chinese-culture/chinese-dragons/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地理名著,记载了众多神兽和精灵。其中关于龙的描述为我们揭示了中华龙图腾的神秘起源。从远古时期的蛇和鱼崇拜到后来的鳄龙、猪龙等形象,龙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龙纹的痕迹,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龙文化的理解,也展示了龙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山海经》的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龙图腾如何从自然崇拜演变为权力和吉祥的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山海经》中的龙形象

《山海经》中记载了多条具有传奇色彩的龙,它们的形象和故事展现了龙在远古时期的多重面貌。

02

应龙:南方守护者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应龙因与蚩尤、夸父拼杀,严重透支了能量,“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应龙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在远古时代,黄帝和蚩尤两部落发生了战争,黄帝不敌,便请应龙助战,应龙擒杀蚩尤和夸父后,再无力飞天,于是就悄悄蛰居在南方的山泽里。应龙的隐居,使南方变得风调雨顺。

到了大禹时期,洪水肆虐,生灵涂炭。大禹为了拯救苍生,坚定治水,然邪恶作祟,大禹独木难支,于是再请应龙相助。应龙以尾扫地,辟山开门,是为龙门,又称禹门口,从而成功疏导了洪水,泽益黎民。从此,万物生灵供应龙,黎庶垂涕念重生。

03

夔龙:呼风唤雨的神兽

东海的流波山,住着夔龙,其状若牛,青苍色的身子,头无角,一只脚,出入海里必伴随暴风骤雨,它身上发出的光辉如同太阳和月亮,叫喊的声音好似炸雷。不知因何,能呼风唤雨的夔龙,竟被黄帝擒杀,并剥其皮来蒙鼓,击鼓之声可传数百里。余揣测,伴夔龙而生的狂风骤雨,一定给苍生带来了不少灾难。夔龙虽外表光鲜亮丽,自命不凡,但为害一方的龙怎能长久生存?

04

烛龙:光明的守护者

西北海之外,赤水的北边,有座钟山,烛龙栖于此。烛龙具有一张人脸,蛇的身子,浑身红色,身长千里,眼睛竖生,眼睑是两条直缝。烛龙闭上眼睛,天下一片漆黑,睁开眼睛,天下又变为白昼。烛龙不吃东西,不睡觉,不呼吸,只吞咽风雨。因其能照亮九重泉壤的阴暗之地,故被称为烛龙。“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烛龙坚守在苦寒的极北之地,那里终年不见阳光,仅靠烛龙不闭的双目发出的光来替代,它哪敢瞑目而眠?烛龙不呼吸,因为它一吹为冬,再呼为夏,呼吸会扰乱四季运转规律并酿成灾祸。因此烛龙严格自律以免对天下生灵造成伤害,这无疑是苍生心中的英雄龙!

05

鲧:化龙重生的英雄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为了治理洪水,鲧窃取了天帝的宝贝息壤。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欲用它围堵洪水。天帝震怒,收回息壤并杀死鲧,堤溃成灾。可是,“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就是说,蛟龙是由夏禹的父亲鲧所化。因为鲧用堵治水失败,含恨而死,他的尸体居然3年不腐烂,后来一名将士用刀抛开了鲧的身体,鲧也因此化作蛟龙。

06

考古发现中的龙

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龙图腾起源的实物证据。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蚌壳堆塑龙,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条龙由数百枚蚌壳堆砌而成,形态生动,与现代人对龙的认知极为相似。其昂首弓腰、前爪扒、后脚蹬的姿态,仿佛在大海中遨游,展现了古人对龙的独特理解和崇拜。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堆塑龙,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这与神话中伏羲氏存在的时期相吻合。这些考古发现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揭示了中华民族与龙之间深厚的渊源。

07

龙图腾的演变历程

龙图腾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龙的形象以蛇形为主,常与水相关,被视为招雨瑞兽。这一时期的龙纹多见于考古发现和古文字中,如甲骨文中的龙字描绘了一种体如蟒蛇、兽首带角的动物。

  2. 东周至辽代:受游牧文化影响,龙的形象开始融合鹰、虎等动物特征,呈现出写实风格的描绘。这一时期的龙纹强调动态和搏斗,体现了兽性的特点。

  3. 宋朝以后:龙纹逐渐被“驯化”,形象更拟人化,甚至带有漫画风格。这一时期,龙成为皇权的象征,五爪龙纹专属于皇帝,民间不得僭越。但到了清代,龙纹禁令逐渐松弛,五爪龙在民间广泛流传。

08

龙的文化象征意义

龙在中国文化中承载了多重象征意义:

  1. 权力象征:自秦汉时期起,龙逐渐成为皇权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龙纹被用于皇家建筑、服饰和器物上,彰显帝王的权威。

  2. 吉祥如意:龙被视为瑞兽,能带来雨水和丰收。在民间艺术和节日庆典中,龙常常象征着吉祥和好运。

  3. 智慧与力量:龙被认为是一种聪明而强大的生物,能够掌控自然力量。在文学和艺术中,龙常被用来象征智慧和力量。

  4. 文化认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

09

结语

从《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到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再到文化象征的演变,龙图腾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它不仅是权力和吉祥的象征,更凝聚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龙文化仍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