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植物:城市绿化的颜值担当
景观植物:城市绿化的颜值担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化已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景观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颜值担当,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改善了空气质量、调节了气候,并提供了休闲空间。本文将从景观植物的分类、配置原则及具体应用案例等方面,探讨景观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作用。
景观植物的分类与特点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至关重要。了解园林植物的形态分类,不仅能够提升绿化效果,还能增强生态环境的美感与舒适度。园林植物首先按高度和形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与竹类等。
乔木是园林中常见的植物类型,通常具有明显的主干,分支点较高,树的高度一般在6米以上。根据其叶片的特性,乔木可分为针叶乔木和阔叶乔木,其中,常绿乔木在四季中保持绿叶,如松树、常青树;而落叶乔木则在秋冬季节会脱落叶片,如榉树和银杏。
小乔木则通常高度在4-6米之间,呈现出明显主干和较低的分支点,常用于边界或小型景观中的点缀。如常绿小乔木与落叶小乔木,前者如女贞,后者如紫薇,均适合与其他植物进行交错种植,增强视觉层次感。
灌木的高度较低,树体矮小,通常无明显主干,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态进一步划分为大灌木和灌木球。灌木广泛用于花坛、绿篱和基地绿化中,常见的有桂花、红叶石楠等。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灌木,不仅能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还能为鸟类提供栖息环境,增加生态多样性。
地被植物则具有覆盖土地的特征,通常生长低矮,可以密植成片。其包括木本和草本两类,木本的有蔷薇、匍匐形的紫藤,而草本的如香葱、夏枯草则通常生长迅速,适合在庭院和公园等区域大面积应用,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湿度。
竹类也是重要的园林植物,它们分为高杆类与矮生类,前者如毛竹广泛用于庭院和小道的边界,后者如桂竹可作为观赏植物,营造出清新的自然氛围。竹类植物由于其快速生长的特性,受到许多园林设计师的青睐,尤其是在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中。
城市绿化中景观植物的配置原则
在植物景观绿化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坚持选种原则,综合考虑绿化美观度和经济投入两类关键要素,结合景观环境特征不断完善绿植配置方案,将绿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公园景观。
1.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别,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为例,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度高,即便在冬季许多植物和花卉仍然能够正常生长,而北方地区四季平均温度相对较低,气候相对干燥,降水季节性较强,因此在城市公园绿化植物选配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和环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植物类型,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避免移植植被因无法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而出现枯黄、死亡的情况。以北方公园气候特征为例,在搭配绿化植物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树木生长速度差别较大,考虑到公园绿化景观的建设要求,管理人员应在选用树种的过程中,做到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实现公园绿化效果的均衡发展。例如将速生树种枫杨、柳树、水杉与慢生树种银杏、栾树、黄杨搭配在一起,在短时间内丰富公园景观,保证景观内部植物的多样性,避免景观单调。
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考虑到植物生长适应性,为尽可能减少植物生长过程中遭遇的虫害与病害,可以尝试在公园景观当中建立以乡土植物为核心的植被物种群落,保证公园景观具有本地特色,增加城市乡土化气息的同时,本地植物良好的病虫害抗性和环境适应力对于降低绿化成本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适当搭配部分环境适应力较强的外来植物,丰富公园植物多样性和观赏感受。
2. 绿化植物配置兼顾人文要素,凸显美观性
通常公园植物配置会在有限的空间当中以多种形式完成植物栽培的同时,为植物生长保留足够的空间,乔木、灌木、花坛、花镜、绿篱、草坪地被植物群落合理搭配,丰富植物类型的同时突出新鲜感,避免彼此争抢养分和阳光导致植物出现长势不佳的情况,营造出种类繁多、层次感鲜明的绿化景观。在植物群落和植物造景过程中,由于公园环境具有一致性,环境内部的差异有限,为保证各类植物能够有规律地生长在一起,工作人员可以从自然环境当中汲取灵感,借用当地环境中常见的集中植物群落状态完善设计,保证设计合理性,也可以利用系统化的园林植物群落构建方式,以某类植物为主体构建相应的群落,将人文要素引入到群落构建过程中,在公园当中营造绿化环境氛围。通常这种人工选育培养的植物群落,作为主体的植被特点较为突出,例如常见的棕榈科属植物景群,以棕竹、红槟榔、蒲葵、大王椰子等多种类型的植物共同组成,棕竹株高2-3米,红槟榔株高3-4米,散尾葵株高8-10米,大王椰子成株高达10-20米,所选景观植株的相同点在于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和气候条件具有较强的统一性,不同点在于其植株生长速度和生长高度存在较大差异,从植株高度上实现了景观的协调搭配,通过多种植株搭配生长的方式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降低养护所需成本,同时整个植物景观构建方式突出热带风情主题,让植物景观的塑造兼具人文性与美观性。
3. 绿化植物配置兼顾美学要素,丰富色彩构成多样性
工作人员在搭配绿植景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植被色彩的协调搭配,用丰富明朗的颜色突出整个植物景观的主体,整个植物景观构造层次分明的同时,色彩会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提高观赏者的视觉体验。
以花木区为例,花木区的植被高度相对较低,对植被的色彩类型的要求更多,工作人员应尽可能选用色彩浓烈,让人印象深刻的植物类型作为公园景观的主体,例如木棉、异木棉等,这一类的开花乔木树身略高,与观赏者身高接近,色彩展示对游玩者来说更具冲击力,给人留下的色彩印象更加深刻,在配景护基植物类型的选择上,工作人员可以尝试搭配植物高度相对低矮,色彩略显平淡的植株,丰富景观搭配,如黄金榕、黄叶假连翘、毛杜鹃等,以群植、孤植或是交叉栽植的方式合理配置植物类型,搭配花纹竹草和紫鸭趾草形成独特的绿植草原景观,丰富色彩的同时使其具有一致性,避免了色彩杂乱的情况出现,保证自然景观搭配得当。
4. 绿植配置与功能性相结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为方便居民在城市公园当中游玩,提升居民的游玩体验,工作人员可以尝试在选配绿植的过程中突出功能性要素,提升居民的出行游玩质量,使公园休闲、放松的功能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在公园四周的格栅和墙壁位置,设计人员可以搭配栽种爬山虎等攀爬型植物,丰富视觉体验,美化公园围墙设施。在公园步行道两侧位置可以栽种枝叶较为茂密,覆盖范围较广的速生型高大乔木类植物,为人们提供林荫路,优化步行体验;在公园长椅附近栽种部分高大乔木,作为遮阳棚遮挡阳光,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休息环境;公园草坪经常会有家庭进行野餐和游玩,为此需要选择生命力强盛、管理方便、成活率较高、绿化效果较好的草种进行栽种,满足人们的草坪游玩需求,例如狗牙根草、高羊茅草和马蹄金草等,这类草种成活率较高,耐践踏性较强,覆盖性强,护理较为简单,能够有效满足公园绿地的游玩需求,让公园景观真正做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景观植物的应用案例
1. Phoenix Rooftop:城市中的空中花园
Phoenix Rooftop坐落于墨尔本繁华市中心的30层楼顶上,作为壮丽的城市景观。这座位于高空中的花园是一处微缩的户外休闲空间,为穿行在城市生活与郊野风光之间的人们提供了过渡场所。设计师将该屋顶空间分成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其一作为站立的休闲空间,供人在此处举杯畅饮;另一个是就坐空间,让人恣意享受日光的温暖;此外还有一处户外烧烤空间,让来访者与家人和朋友们享受举杯邀明月的美妙时光。马赛克花池里植满了芬芳四溢的花朵,除作为区域分割的围栏外,这些花池还展现出必要的遮阴和避雨功能。
2. Somdech Phra Debaratana医疗中心屋顶花园:疗愈空间的设计
项目位于Somdech Phra Debaratana医疗中心的10层。这个2400平方米的混凝土屋顶,曾经是直升机基地,现在变成了泰国最大的疗养花园。有证据表明,在接触自然元素的情况下,身体上的疾病会得到更好的恢复。阳光,植物的香气,舒缓的绿色景观可以对游客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这个疗养花园通过景观设计带来一种平和、宁静和疗愈体验。圆是整体的普遍象征,它也是没有角度,平滑和舒缓的几何,游客可以观察到自然之美。这条隧道通向一片可以容纳200人的大片绿草地。康复花园设计侧重于可持续性,并将太阳能电池,零废物管理,零雨水排放和热量减少纳入建筑物下方。
3.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Rangsit校区屋顶花园:可持续性设计的典范
设计师结合植物、有机农场、太阳能、防洪、农产品生产等概念,让市民拥有一个舒适的绿色空间,应对气候变迁的冲击。绿色屋顶的整体设计采用 H 形,并以区块堆砌成梯状,当雨水落下时,会沿着锯齿状的坡度流下,并被层层土壤吸收,而多余的雨水则会被导流到蓄水池中,容量可达 1 千万公升。和普通的混凝土建筑相比,雨水流速会降低20%,防止大雨期间的突发性洪水泛滥。这个屋顶花园试图打造一个放松的社交空间,供员工日常休憩使用。设计团队在屋顶东南角的混合种植花床上设计了开场的混合草坪,是聚会或者是其他集体活动的理想场所。在花园的东北角,一辆极具特色的老式车皮被安放在种植床上,为花园注入了乐趣和奇想的元素。屋顶的北侧设有大面积的铺装和条带形的草坪,草坪一侧是矩形种植槽中的低矮树篱。将草坪休息区划分开的是一个巨型的棋盘,艺术装置给空间带来了活泼的气氛。
4. 哥本哈根大学Mærsk Tower屋顶花园:自然与文化的融合
绿色屋顶的设计以野生状态下的自然景观为基础,重建哥本哈根旧的公共草坪活动区。除了保持野生的自然景观,种植设计也引入了大量从国外引种的植物,以满足项目兼容多元文化的要求。作为一个公共绿色屋顶项目,使用可循环材料,能有效削弱暴雨带来的地面径流,在密集的城市中提高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为公众带来公共利益。
5. 金丝雀码头横木车站屋顶花园:东西半球植物的对话
场址的地理位置直通北格林威治,码头几乎就处于本初子午线分隔东西半球的地方。这点启发了设计师们,他们把这片区域上的公园分成了两个地理区。场址的东部代表东半球,主要种植东半球植物,场址的西部则代表西半球,种植来自西半球的植物。围绕建筑包裹着的特制屋顶像一个保护壳,让人想起在运输途中用于保护植物的瓦迪安(Wardian)箱,又让人想起维多利亚时代的玻璃房,里面收纳着许多传奇的新事物。ETFE空气垫是一种保温隔热材料,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来享受花园的四季变幻。同时形成了有利的小气候,这使得花园内可以少种耐寒植物,而且还为特殊的植物种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屋顶花园的内部围绕着一条景观人行道和多条分支小道展开,为游客创造了偶遇的机会,也为人们营造了更真实的逃离城市环境的感觉。花园中的圆形剧场为各种演出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并为当地的学校提供了室外教学的场所。
结语
景观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合理的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景观植物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改善了空气质量、调节了气候,并提供了休闲空间。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生态设计的进一步结合,我们有望在园林设计中看到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植物组合,创造出更为宜居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