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的经络穴位养生法: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黄帝内经》里的经络穴位养生法: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经络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孙络、浮络等组成。其中,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这些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很有规律,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等部位,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等部位。
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将人体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各个器官的协调和相对平衡,这样气血才可以合理运行,使全身各部分得到充足的营养。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312”经络锻炼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祛病健身法,由祝总骧老先生首创。该方法通过三种中医医疗健身方式来激发经络,使失控的经络系统恢复正常,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
“312”之“3”:即按揉3个穴位
- 合谷穴:位于手背面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是大肠经原穴,对于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发生在头部、颜面部、上肢等部位的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心包经络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等。
-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是胃经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312”之“1”:即采用1种呼吸方法
- 腹式呼吸法:平卧或端坐,全身放松,排除脑子里的杂念,将所有的注意力,尽可能地集中在丹田,尽量排除杂念,保持胸部不动。用鼻均匀吸气,小腹就会隆起。用口均匀呼气,腹肌就会收缩,小腹就会复原。腹式呼吸法能够调动腹部的9条经络,保证五脏六腑的阴阳协调。
“312”之“2”:即做双腿运动
- 下蹲运动:在进行下蹲运动时,要全身放松,双脚分开,双脚与双肩同宽,自然站立。双臂伸直,平举到胸前,并开始下蹲到最低体位。然后双腿用力,直立站起。双腿运动,可以自然地激发经脉的经气运行。腿部的肌肉运动,也必然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全身气血畅通,平衡脏腑的功能。
现代医学对经络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1963年,朝鲜医师金凤汉宣称找到了经络,并将之命名为“凤汉管”和“表层凤汉小体”。1989年,祝总骧教授运用电子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声学和形态及动植物等多种学科检测和独特的实验法,准确地揭示人体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高度科学性和客观存在。1998年,上海复旦大学费伦教授研究小组发现,小腿上胃经穴位的“地层”停针之处,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穴位上的离子含量,比非穴位高出四十到两百倍不等。2005年,丁光宏小组发现人体内的毛细血管虽然一般呈不规则分布,但在穴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却呈平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一些常用的穴位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比如:
-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两耳尖向上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用指腹轻轻按压,每次5 - 10分钟,可以养发固发,让头发更浓密强韧。
- 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拇指指腹按揉,每次3 - 5分钟,双侧穴位轮流进行,能让气血充足,脸色自然白里透红。
-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食指指腹点按,每次1 - 3分钟,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拇指和食指对按,每次2 - 4分钟,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新陈代谢。
- 少府穴: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2 - 3分钟,可以改善手部血液循环,同时调节内分泌,让肌肤水油平衡。
经络穴位养生法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保健方法,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生活方式。通过日常的按摩和锻炼,我们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无论是“312”经络锻炼法,还是简单的穴位按摩,都是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学习使用的。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神奇的经络穴位,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