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木偶戏:千年技艺的现代新生
莱西木偶戏:千年技艺的现代新生
在山东省莱西市,一种古老的木偶艺术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197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身高1.93米的西汉时期木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个头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木偶实物,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木偶艺术的悠久历史,也奠定了莱西作为木偶艺术重要发源地的地位。
莱西木偶戏俗称“撮头戏”,属于杖头木偶的一种。木偶造型多采用戏曲中的生、旦、净、丑、灵怪等脸谱,面部眼、耳、鼻、口均可活动。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要求操纵者做到稳、准、正、平,并借鉴戏剧人物的步法、跳跃、翻身、转身等表演程式。传统的莱西木偶戏能演出《斩黄袍》等十几个剧目,以京剧、吕剧等戏曲伴唱,京胡、二胡、鼓、锣等乐器伴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门古老的艺术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如何让木偶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姜玉涛的重要使命。他深知,要想让木偶戏艺术传承下去,就必须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各种文化的融合。
姜玉涛带领团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他们将四川变脸艺术融入木偶戏中,让木偶和演员同时变脸,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他们还借鉴其他剧种的元素,将京剧武打、现代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入木偶表演,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演出形式上,姜玉涛团队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演,而是采用快闪、巡游等形式,让木偶戏走进城市街区、校园、景区,甚至与金融、财税、纪检等多个系统展开跨界合作。这种创新的演出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也让莱西木偶戏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符号。
莱西木偶戏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还体现在剧目内容的创新。他们创作了《嫦娥舒袖》《三打白骨精》等新剧目,这些剧目既保留了传统木偶戏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让年轻观众也能产生共鸣。在演出中,他们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会挤到后台,迫不及待地与木偶合影,探寻木偶表演的“小秘密”。
莱西木偶戏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莱西木偶戏的足迹遍及全国,还出访过十多个国家,用精彩的表演把山东故事、莱西故事讲给世界听。在2024年柏林“儿童戏剧周”上,莱西木偶艺术团演出的《三打白骨精》场场爆满,德国观众对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表演形式赞不绝口。
莱西木偶戏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范例。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姜玉涛所说:“既要火起来,也要传下去。”这正是莱西木偶戏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