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继凡揭秘:太平猴魁如何成为国礼茶?
方继凡揭秘:太平猴魁如何成为国礼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国礼茶”、“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这些荣誉背后,凝聚着一代代茶人的智慧与汗水。在太平猴魁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格外响亮——方继凡,太平猴魁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见证了这杯“尖茶之极品”从深山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
从深山到世界:太平猴魁的百年传奇
太平猴魁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咸丰年间。相传,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猴坑村的郑守庆在麻川河畔开辟茶园,精心制作出散发兰花香的“尖茶”,这便是太平猴魁的前身。到了光绪年间,茶农王魁成精选肥壮芽叶制成“王老二魁尖”,因其独特风味和高品质而闻名,并最终定名为“太平猴魁”。
1915年,太平猴魁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便一举夺得一等金质奖章。这一荣誉不仅让太平猴魁声名远扬,也开启了它作为国礼茶的辉煌篇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礼品中就有太平猴魁,这份来自中国的“绿色使者”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征服了世界。
创新驱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作为太平猴魁传统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方继凡深知,要让这杯茶持续焕发活力,必须在传承中创新。他带领团队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确保了茶叶品质,还带动了当地茶农增收致富。
目前,黄山区拥有可采摘茶园约7.5万亩,2023年太平猴魁产量达743.4吨、产值4.1亿元,品牌价值更是高达44.14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方继凡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他们创新推出的“林下种茶”模式,通过“林茶结合、林下种植”的方式,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和林分质量,更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质量为本:匠心精神的传承
太平猴魁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需经过拣尖、摊晾、杀青、做型、烘干等11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方继凡介绍,一斤太平猴魁干茶需要约1800根鲜叶,一个制茶班子往往需要10人。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太平猴魁能够成为国礼茶的关键所在。
如今的太平猴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更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它不仅是黄山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在方继凡等茶人的努力下,这杯承载着百年匠心的太平猴魁,必将续写更多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