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治疗迎来新突破:从传统药物到创新疗法
痛风治疗迎来新突破:从传统药物到创新疗法
《柳叶刀》最新研究显示,高嘌呤饮食与痛风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在我国,痛风总体发病率为1.1%,患病人数达1466万,近年来呈逐年攀升和年轻化趋势。作为“第四高”,高尿酸血症已成为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又一大健康威胁。面对这一挑战,医学界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而药物治疗始终是控制痛风的关键手段。
痛风治疗药物分类及副作用
痛风治疗药物可分为两大类:缓解急性症状的药物和预防发作的降尿酸药物。
缓解急性症状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可有效控制炎症和疼痛。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水肿等。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功能。
秋水仙碱:能减轻关节滑膜炎症,但副作用较多,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血细胞疾病患者禁用,孕妇禁用。
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和泼尼松龙,用于严重痛风发作。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骨质流失、免疫力下降等。心脏病、糖尿病患者慎用。
降尿酸药物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通过抑制尿酸生成发挥作用。副作用包括皮疹、头痛、腹泻等。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使用。
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和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曾患尿酸肾结石的患者禁用。
最新药物研究进展
在202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邹和建教授牵头的III期临床研究(GUARD-1)公布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该研究评估了国产1.1类新药IL-1β单克隆抗体伏欣奇拜单抗(Firsekibart)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
研究纳入313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伏欣奇拜单抗组和复方倍他米松组。结果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在72小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缓解的VAS评分上非劣效于复方倍他米松,且在48小时后疼痛VAS评分下降程度更明显。更重要的是,伏欣奇拜单抗显著延迟了患者的首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发时间,12周时降低90%的复发风险,24周时降低87%的复发风险。
这一突破性进展为痛风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药物反应不佳或存在禁忌症的患者。
综合治疗与管理
广州东方类风湿专科医院在痛风石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医院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对于较大的痛风石或影响关节功能的痛风石,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切除病灶,恢复关节功能。
此外,生活方式调整也是痛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需要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贝壳类海鲜等,同时避免过量饮酒和高果糖饮料。保持适当体重、规律运动和充足水分摄入也有助于控制病情。
结语
痛风治疗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药师的共同努力。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痛风的治疗效果有望进一步提升。然而,患者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实现病情的全面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