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从食用到药用的全面解析
莴苣:从食用到药用的全面解析
莴苣,又名生菜、春菜等,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莴苣的植物学特征、栽培分布、营养价值及药用功效。
基本信息
- 别名:garden lettuce、白苣、西路黑-诺高干-乌日、蒿苣、山莴苣、香菜、野莴苣、贾子、青笋、千金菜、莴笋、格日音-伊达日阿、生菜、春菜、荀、莴苣菜、莴菜、藤菜、荬子、叶莴苣
- 科名:菊科(Compositae)
- 属名:莴苣属(Lactuca)
植物学特征
莴苣是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25-100厘米。其根系垂直直伸,茎直立且单生,上部呈圆锥状花序分枝,整体呈现白色。基生叶和下部茎叶较大,形状为倒披针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度在6-15厘米之间,宽度为1.5-6.5厘米,顶端形态多样,边缘有波状或细锯齿。向上生长的叶片逐渐变小,形状与基生叶相似或呈披针形。圆锥花序分枝下部的叶及分枝上的叶极小,呈卵状心形,无柄,基部抱茎,边缘全缘。
头状花序多数或极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花序。总苞果期呈卵球形,长1.1厘米,宽6毫米。总苞片分为5层,从最外层的宽三角形到内层的线状长椭圆形,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外面无毛。舌状小花约15枚。瘦果倒披针形,长4毫米,宽1.3毫米,压扁,浅褐色,每面有6-7条细脉纹,顶端急尖成细喙,喙细丝状,长约4毫米,与瘦果几乎等长。冠毛分为2层,纤细且微糙毛状。花果期为2-9月。
栽培与分布
莴苣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亦有野生。其原产地不详,但据《Flora of China》记载,莴苣最早在古埃及被栽培,现在在中国广泛种植作为蔬菜。莴苣的叶富含维生素A、B1、B2、C和P,含有相当丰富的铁盐、钙盐和磷盐,作生菜用时营养价值较高。
莴苣有许多栽培品种,但在分类学上都是作为栽培变种来处理的。例如:
- 莴笋(var. angustata Irish ex Bremer):茎粗或极粗,供食用与制备酱菜,叶作蔬菜用。
- 卷心莴苣(var. capitata DC.):叶圆形,彼此抱卷成甘蓝式叶球。
- 生菜(var. ramosa Hort.):叶长倒卵形,密集成甘蓝状叶球,作生菜用。
在北京,早年栽培有一种原产自欧洲的植物,即Lactuca virosa L.,但现已不多见。这种植物的叶子呈倒卵状长椭圆形,侧裂片宽大,下面沿脉有刺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圆锥花序。头状花序小,舌状小花黄色,15枚。瘦果包括果喙长6-10毫米,每面有5条细肋,喙细,与果体等长,果体椭圆形。
药用价值
莴苣的茎和叶在传统中医中被用作药材,具有利尿、通乳、清热解毒的功效。其性味苦甘,凉。主要功能主治包括:
- 利尿: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血等症状。
- 通乳:可用于治疗产后无乳。
- 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虫蛇咬伤、肿毒等。
此外,莴苣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菌、保肝、免疫调节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多食莴苣可能会导致视力模糊,素有目疾者应忌食。
参考文献
- 《中国植物志》第80(1)卷233页
- 《Flora of China》 Vol. 20-21 (2011)
- 《中国辞典》
-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