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保护见成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物种保护见成效
海南长臂猿:从濒危到重生的生态奇迹
2024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稳定增长至7群42只。这一消息令人振奋,因为就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曾一度只剩下2群不到10只。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种群数量的恢复,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成效的最好证明。自2021年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通过科学保护和生态修复,这片热带雨林正在重现生机。
“三级保护机制”守护雨林精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了独特的三级保护管理机制:管理局负责监管,管护站具体执行,护林员(监测队)责任到山头地块。这种层层落实的保护体系,确保了每一寸森林都有专人守护。
在霸王岭片区,监测队员通过红外相机和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对海南长臂猿全天候监测。2022年底,还在C群活动范围安装了19套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获取影像数据,掌握长臂猿的种群结构、活动习性等信息。
为了改善海南长臂猿的栖息环境,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自2005年以来,已修复栖息地近5000亩,补植了大量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小叶榕等。同时,针对栖息地破碎化问题,搭建了28条绳索廊道,帮助长臂猿在不同林区间自由移动。
智慧化管理赋能生态保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构建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通过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探索构建“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监测体系,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在鹦哥岭片区,通过智慧化监测,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森林动态。这里保存着海南最原始的热带雨林,是南渡江的发源地,被誉为“热带北缘生物物种基因库”。监测数据显示,这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正在持续提升。
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双赢
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实施了生态搬迁政策。截至目前,已完成466户1870人的搬迁工作,搬迁进度达99%。同时,推进矿业权退出和小水电站整治,目前已全部退出原有10个矿业权,计划2025年底前退出核心保护区的19座小水电站。
在生态修复方面,国家公园计划分10年投资约23亿元,对约123.5万亩人工林进行处置。目前已初步完成22.89万亩的处置工作,有效改善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生态价值的创新转化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并连续4年开展核算工作。2022年度GEP达到2080.40亿元,较上年度增加12.01亿元。基于此,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今年7月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碳汇交易,3家公司认购了价值35万元的热带雨林碳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保护了珍稀物种,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片绿色宝库,正在以更加健康的状态,回馈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