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质分类标准与黑臭水体指标介绍
地表水质分类标准与黑臭水体指标介绍
你知道地表水质都有哪几类吗?它们的分类标准又是什么?黑臭水体又是如何测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根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可将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I、II、III、IV、V类水以及劣V类水。
地表水水质分类
I类水: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这类水水质良好,经简易净化处理、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由于I类水跟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所以绝不允许排入各类污水。污水厂绝不能建在此处。国家对此类水的保护要求非常严格。
II类水:能够满足饮用水的水质要求,适合作为饮用水源地的用水;如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III类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适合渔业生产。我们国家饮用水源地水质能保持在II类和III类之间,那就很好了。
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如公园划船的湖水等。
V类水:是指符合农业灌溉标准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用水,水质相对较差。
劣V类水:即污染程度已超过前五类的水,这类水水质已严重恶化,基本丧失水的使用功能。劣V类水体的进一步恶化导致水体严重缺氧、发黑发臭,就是我们所说的黑臭水体。
水质标准测定指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基本检测项目划分为24项,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基本指标。
首先是黑臭水体的四大指标:溶解氧、氨氮、氧化还原电位、透明度。
水中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溶解氧的不足会导致鱼虾和水生植物缺氧死亡,厌氧菌会大量繁殖,有机物因腐败而使水体变黑、发臭。我们可以通过溶解氧测定仪来测定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氨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是用来反映水体表现出来的宏观氧化还原性。电位为正表示溶液显示出一定的氧化性,为负则表示溶液显示出一定的还原性。氧化还原电位越高,水体氧化污染物的能力越强,水体自然净化能力越好。
透明度:透明度指的是我们能看到的水中固体悬浮物浓度和色度的呈现情况。悬浮物指水中污染物颗粒的水平,色度指溶解性无机盐和胶体物质的水平。透明度一般要求大于25cm。
除了以上黑臭水体的四大指标,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总磷。总磷过高,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大量生长和水华现象。大约1克磷就能产生100克藻类。藻类的生长会消耗水中氧气,造成鱼虾大量死亡。
总磷污染来源
总磷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源、工业源、农业面源。生活源主要是源于大量的餐饮、美容、洗车、宾馆等使用不正规洗涤剂。工业源主要源于磷化工行业产生的废气和粉尘、废水、固体废物(简称"三废")。而化肥、农药、饲料、养殖废水等是农业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生活源和农业面源是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本文原文来自共筑清水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