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诸葛亮只治理一州之地,是怎么把自己给累死的?和你想得一样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诸葛亮只治理一州之地,是怎么把自己给累死的?和你想得一样吗?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3725473_120012547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在治理益州一州之地的过程中,为何会因劳累过度而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本文将从治国理政、军事行动、个人性格与理念以及人才储备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诸葛亮累死的原因。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以其超凡绝伦的智慧和忠贞不渝的精神,为蜀汉政权倾尽毕生心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然而,令人深感疑惑的是,仅仅治理益州一州之地的他,为何最终会心力交瘁、累死军中?这背后隐藏的缘由,远比表面看上去的要错综复杂得多。

从治国理政的维度来看,蜀汉偏居益州,领土范围远不及曹魏和东吴。但诸葛亮在此推行的政策却极为全面且细致。在经济领域,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于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兴修水利设施。“亮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凭借这些水利工程,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蜀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他还格外重视手工业,在他的大力扶持下,蜀锦产业蓬勃兴起,成为蜀汉重要的经济支柱,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曹魏和东吴,极大地促进了蜀汉的经济繁荣。“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是诸葛亮无数次深入生产一线,精心规划、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心血。

在政治方面,诸葛亮厉行法治,秉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的原则。他亲自参与法律条文的制定,从每一条律法的起草,到监督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执行,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三国志》中明确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意味着蜀汉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民间琐碎事务,都需要经过他的裁决。如此繁重的政务负担,日积月累,必然让他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军事行动同样是导致诸葛亮劳累过度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抱负,他先后五次挥师北伐中原。每次北伐之前,都要进行大量繁杂的筹备工作。粮草的筹集与运输,需要精心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兵力的调配与训练,关乎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的胜负;战略战术的制定,更是要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和敌军情况,反复斟酌、权衡利弊。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零件,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

北伐途中,面对实力强大的曹魏军队,诸葛亮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以第一次北伐为例,马谡违背他的作战部署,导致街亭这一关键据点失守,使得整个北伐计划功亏一篑。诸葛亮不仅要承担此次失败的责任,还要迅速调整战略,组织有序撤退,安抚军心士气。频繁的军事行动,使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损耗。

从个人性格与理念的角度分析,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可谓是矢志不渝。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让他铭记于心,从此一心想要报答这份恩情。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坚信,自己必须为蜀汉的兴衰存亡负起全部责任。在他的观念里,蜀汉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事务都与兴复汉室的大业息息相关,因此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

此外,他始终秉持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信念,这种近乎完美主义的追求,让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达到了极高的标准。他总是担心重要事务交给他人处理会出现差错,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种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但也极大地增加了自身的工作量和压力。

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相比,曹操麾下谋士如云,荀彧、郭嘉等众多智囊为他出谋划策,分担了大量的军政事务;孙权手下也是人才辈出,周瑜、鲁肃、陆逊等杰出人才在不同时期为东吴的稳定和发展立下赫赫战功。而蜀汉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元气大伤,人才凋零严重。诸葛亮虽有蒋琬、费祎等后起之秀,但在前期,这些人资历尚浅,经验不足,难以在关键时刻独当一面。在这种人才匮乏的困境下,诸葛亮不得不独自挑起蜀汉的重担,成为支撑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累死绝非偶然,而是蜀汉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加上他个人的性格特点与理想信念,以及蜀汉人才储备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的一生。尽管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智慧与忠诚的不朽象征,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深刻的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