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现二叠纪神秘木化石!揭秘2.5亿年前的古气候密码
新疆发现二叠纪神秘木化石!揭秘2.5亿年前的古气候密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发现了新的二叠纪木化石——Septomedullopitys szeisp. nov。这种裸子植物化石具有独特的髓部结构,揭示了晚二叠世时该地区较为潮湿且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气候条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为了解古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种新发现的木化石属于裸子植物,其髓部结构呈现出独特的特征。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形态学分析,发现这种植物的髓部具有多个同心圆状的生长轮,每个生长轮代表一年的生长周期。这种生长轮的特征表明,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稳定的水分供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干旱。
研究团队还发现,这种植物的髓部结构与现代热带雨林中的某些裸子植物相似,进一步支持了该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具有较为潮湿的气候条件。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对化石的碳同位素分析,发现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这表明二叠纪时期的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这项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二叠纪时期古气候的重要信息,还揭示了裸子植物在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裸子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种子植物之一,它们在二叠纪时期开始繁盛,并逐渐取代了石炭纪时期的蕨类植物,成为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这种新发现的木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裸子植物早期演化的重要线索。
此外,这项发现还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在二叠纪时期位于欧亚大陆的内部,远离海洋的影响。因此,这种木化石的发现表明,即使在内陆地区,二叠纪时期的气候条件也相对湿润。这与之前一些研究认为的二叠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干的结论有所不同,为我们重新认识二叠纪时期的全球气候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总之,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发现的二叠纪木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气候和植物演化的重要信息。这种名为Septomedullopitys szeisp. nov的裸子植物化石,通过其独特的髓部结构,揭示了二叠纪晚期该地区较为潮湿的气候条件,为我们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