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普·索恩:黑洞理论的传奇之旅
基普·索恩:黑洞理论的传奇之旅
2024年11月,在成都举行的腾讯科学WE大会上,84岁的基普·索恩站在舞台上,向观众分享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预测:在2030年代或2050年代,人类有望发现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这位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荣誉教授,依然保持着对宇宙最深处奥秘的探索热情。
这一预测,不仅是索恩对未来的展望,更是对他毕生研究的延续。从黑洞到引力波,从虫洞到时间旅行,索恩的研究不仅改变了物理学的进程,也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
LIGO项目的灵魂人物
1970年代末,索恩将目光转向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未解之谜——引力波。引力波是由大质量天体运动引起的时空涟漪,但由于信号极其微弱,科学家们长期无法直接探测到它们。
索恩坚信引力波存在,并且有望在未来通过精密的仪器进行探测。1990年代,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雷纳·韦斯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巴里·巴里什联手发起了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这个耗资数亿美元、动员全球数百名科学家的项目,旨在利用极其精确的激光干涉技术,探测到来自遥远宇宙的引力波信号。
然而,LIGO项目并非一帆风顺。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为探测灵敏度和技术难题而奋斗。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内部的技术难题,索恩始终保持着信心。2015年9月14日,LIGO终于取得了突破: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信号首次被探测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听见”宇宙深处的声音。
因引力波的发现,2017年,索恩、韦斯和巴里什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称他们的发现“为人类观察宇宙打开了全新的窗口”。引力波的成功探测,不仅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时代。
黑洞理论的开拓者
索恩在黑洞研究领域的贡献同样举足轻重。1970年代,他与来自英国的天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科学上的对手。两人都对黑洞充满兴趣,但也经常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
索恩坚信爱因斯坦的原始理论,即引力波确实存在并且能够被观测。他与其他科学家,比如霍金等人一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续研究黑洞、引力波和宇宙中的极端现象。索恩认为,黑洞的并合、超新星爆发等天文事件所产生的引力波,可以通过精密的仪器检测到。这些天体事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使时空波动,从而发出“引力波信号”。
索恩和霍金之间最著名的赌局是关于“裸奇点”存在的争论。1974年,霍金与索恩及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尔打了一场著名的赌局。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奇点是时空弯曲到无限大的区域,而在一般情况下,奇点被“事件视界”包裹着,外界无法观测到奇点。然而,裸奇点则意味着奇点不被事件视界遮挡,能够直接暴露于宇宙中。霍金相信,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称其违反了“宇宙审查假说”,坚称裸奇点不存在。而索恩认为,在某些极端条件下,裸奇点是有可能存在的。赌局的结果目前仍然悬而未决,但这一学术争论极大推动了物理学家对时空奇点和黑洞的深入研究,也凸显着科学家在探索极端物理现象方面的开拓精神。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索恩还致力于科学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宇宙的奥秘。最广为人知的例子,莫过于他担任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
2000年,在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牵线下,索恩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开始合作。诺兰希望《星际穿越》能紧密贴合物理哲学,或至少反映当时最前沿的物理学家对未知物理的构想。索恩则提供了丰富的物理哲学背景,为影片构建了一个严谨科学的世界观,涵盖虫洞、黑洞、黑洞内部景象、弦论与五维空间、星球潮汐力等元素,尤其是黑洞卡冈图雅的惊艳呈现,其画面由视觉效果团队基于索恩的公式渲染而成。索恩的设定使得黑洞附近光线不再直线传播,团队为此特别开发了新的计算机图形渲染器。电影不负众望,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星际穿越》的科学背景备受赞誉,连背景黑板上的公式都是索恩与加州理工的同事亲手书写——关于引力场的推导。
一位真正的科学诗人
索恩的一生,就像一首关于时空的诗歌。他用数学公式与科学实验为语言,探索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宇宙边界。从黑洞到引力波,从虫洞到时间旅行,索恩的研究不仅改变了物理学的进程,也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
尽管已经年过八旬,索恩的科学探索依然没有停止。他相信,未来引力波探测技术将更加成熟,人类将能够探测到更多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包括中子星并合、超新星爆发,甚至宇宙大爆炸的残留引力波。
正如他在WE大会上所说,到2030年代或2050年代,我们或许会迎来新的转折点。这位科学诗人,仍在继续书写着关于宇宙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