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视退场,中国品牌崛起:全球彩电行业迎来新格局
松下电视退场,中国品牌崛起:全球彩电行业迎来新格局
松下电视退出市场的消息,无疑是2025年开年最具冲击力的商业新闻之一。这家曾以电视业务起家的百年企业,如今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放弃这一核心业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松下电视的衰落并非偶然。自2004年以来,松下在平板电视时代选择了错误的技术路线——押注等离子电视,而忽视了液晶电视的发展。这一战略失误导致其在与液晶电视产业链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尽管后来尝试转向透明OLED电视等高端产品,但仍未能扭转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局面。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松下电视已经跌出全球电视品牌出货量前十名,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更是不足0.2%。
就在松下等日本电视品牌逐渐式微的同时,中国彩电品牌却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信和TCL在日本市场的表现。
根据日本调查公司BCN的最新调查数据,2024年在日本销售的平板电视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国品牌,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电视品牌在日本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大关。具体来看,海信集团以41.1%的市场份额领跑日本市场,其中海信从东芝收购的子品牌REGZA占25.4%,其自有品牌占15.7%。TCL科技集团则以9.7%的份额紧随其后,市场表现超越了日本本土知名品牌索尼和松下。
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电视制造商充分利用其全球供应链优势,推出兼具高性能和亲民价格的产品。例如,海信在日本销售的55英寸液晶电视,售价不到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663.8元),而松下同类产品的售价几乎要翻一倍。另一方面,中国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优势吸引年轻消费者。据统计,TCL在日本的用户大多数在30岁或以下,占比达到53.6%,海信在日本市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也高达45.8%。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品牌不仅在中低端市场取得突破,近年来也开始进军更大尺寸、更先进的高端系列产品。海信去年在日本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3%,部分原因便在于其推出的高端MiniLED电视。这一技术路线的选择,恰好迎合了全球彩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据行业数据机构群智咨询预测,2024年全球彩电市场整体出货量将达到2.17亿台,相比2023年增长3百万台。在高端彩电产品中,MiniLED电视表现尤为抢眼,预计出货量将达到600万台,同比增长100%,而OLED电视出货量预计为600万台,同比仅增长12%。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MiniLED电视全球出货量有望达到900万台,继续实现5成左右的高增长,而OLED电视则可能维持在600万台的水平。
中国品牌在MiniLED领域的积极布局和价格优势,是推动这一技术路线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海信、TCL、小米、创维等品牌通过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成功刺激了全球市场对MiniLED电视的需求。相比之下,OLED电视在发展十年后,其“朋友圈”越来越少,成本控制也始终未能达到一个相对“合理”节点,从而在高端市场争夺战中逐渐处于下风。
这一轮技术变革和市场洗牌,不仅改变了全球彩电行业的竞争格局,也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曾经,松下、索尼、东芝等日本品牌主导着全球电视市场,而现在,海信、TCL等中国品牌正在以技术创新和智能化优势重新定义行业格局。
然而,这场变革远未结束。随着MiniLED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下降,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全球彩电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如何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是决定其能否成为行业新霸主的关键。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新旧势力的更迭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更多元化的选择、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将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轮技术革命和市场洗牌,也将推动彩电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