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一座因运河而兴的世界遗产之城
临清:一座因运河而兴的世界遗产之城
临清,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见证了中国明清时期漕运的辉煌历史。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就包括临清的多处重要遗址。这些遗产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治水智慧,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
临清境内的大运河由元运河和明运河组成。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朝廷又在临清境内的会通河道以南修建了一段南支运河,即明运河。这两段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成就。
会通桥是大运河临清段的重要地标。桥身由临清砖垒砌而成,越靠近下层的砖石越古旧。会通桥的前身是会通闸,始建于元代,用于调节水位和控制船只通行。明万历年间,会通闸被改建为单孔拱桥,清代又经过多次维修。这座桥见证了元、明、清三代的水利工程变迁,其砖石的新旧变化正是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
临清钞关:昔日税收重镇
临清钞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税收机构之一,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后升为户部榷税分司。钞关的主要职责是征收过往船只的税款,根据船只大小和载货量征收“船料”,并根据货物价值征收“货税”。货船经过时需呈交船单和货单,纳税后取得“印票”和木筹作为过关凭证。
临清钞关的税收额曾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临清钞关征银达117861两。《金瓶梅》和《利玛窦札记》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对临清钞关的记载,足见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鳌头矶:运河畔的文人雅集之地
鳌头矶位于临清古城东南,因形似鳌头而得名。这里是运河两岸的重要地标,也是文人雅士、官员客商登临览胜之处。鳌头矶下的运河两岸,形成了500多条街巷胡同,其中近半数是买卖货物的商业街巷,展现了繁荣的市井文化和胡同文化。
临清贡砖:皇家建筑的基石
虽然临清贡砖不是世界遗产,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明永乐年间开始,临清成为皇家建筑用砖的主要供应地。临清贡砖选用黄河淤积的“莲花土”,经过近20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击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点。北京紫禁城、明十三陵、天坛等皇家建筑所用青砖,大多经由大运河从临清运来。
临清的这些世界遗产和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它们不仅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城市管理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今天,这些遗产得到了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继续向世人讲述着临清这座运河城市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