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豫湘桂会战:国军的大溃败为何变为敌后战场的胜利,日军自作自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豫湘桂会战:国军的大溃败为何变为敌后战场的胜利,日军自作自受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D31OJQ605566S28.html

豫湘桂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场战役中,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遭遇大溃败,而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则取得了巨大胜利。本文将详细分析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在抗日战争进入1944年后,由于二战的整体局势再加上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接连失利,打通中国的大陆交通线对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形势就至关重要了,因为只有这样,日军才有从中国战场抽出身去的可能性。

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日本于1944年1月通过了“1号作战”命令和作战纲要,拟在从黄河至信阳间约400公里,从湖南岳阳至越南谅山约1400公里,从衡阳至广州间约600公里的绵长战线上,投入51万兵力及250架飞机,用9至10个月的时间,实现预定的战略企图。因该役作战地域遍及豫湘桂等省,所以被中国方面称之为“豫湘桂会战”。

为此,国民党方面以第一、第四、第九战区一百余万兵力并美国空军展开防御作战,但是会战的形势却急转直下,演变成为一次千里大溃退。

战役从1944年4月17日凌晨开始,到1945年2月7日结束,历时290多天。战役第一阶段为河南战役,日军参战兵力号称15万人左右,其实作战部队只用了四五万人,国民党军汤恩伯部40万人仍不敌而败。第二阶段湘桂战役,日军投入36万人,国民党军60余万人,除衡阳保卫战打得较好外,其他作战几乎都是大败。

其实此时日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从士气到单兵素质再到武器装备已经有了大幅削弱,加之因为美国空军的参战又丧失了部分制空权同时也造成了后勤补给上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方面仍然千里大溃退,不得不说是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军事的全方位腐化导致的。

但是虽然说豫湘桂会战是一次正面战场的大溃败,但是在敌后战场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着眼于当时抗日战场的战略态势,敌后的抗日斗争由之前的注重巩固农村抗日根据地转变为注重夺取一定的城市,由注重于内线的战略防御转变为同时注重外线的战略进攻,使得敌后战场在1944年就已经进入局部战略反攻,并且不局限于根据地周边地区,还进行了对日军占领区腹地的大纵深进攻。

在1944年,敌后战场的战果也是极为可观的。

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十几个省区的范围内,投入300多个团的正规部队和100余万民兵武装,运用多种战术及军事进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等多种作战形式,对敌作战大小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28万余人,收复县城16个,攻入县城47个,摧毁敌人据点5000余处,收复失地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00万。

为什么在正面战场大溃败的同时敌后战场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呢?这和日军的战略有着很大的关系,颇有些自作自受的意思。

在当时日军战争资源行将殆尽,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在欧洲战场盟国大举反攻之时,对于日军来说,战略上的收缩似乎更为有利,但是日军却选择了战略上的大举进攻,这就必然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由于大举进攻必将导致其占领区后方的空虚,二是由于战线过长必然导致兵力的分散,这就为敌后战场的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敌后抗日武装则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把正面战场国军的千里大溃退变为敌后战场的巨大胜利。

而正是由于第二点原因,导致日军虽然在正面作战看似取得了非常大战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其在战略上的不利地位。一方面造成了日军相当一部分军队在战略位置上过于前伸,有利于国军日后的反攻作战,另一方面则是此时的日军已经不适宜再度扩大战线,造成兵力的分散和补给上的困难,更加给太平洋战场增加了压力。

不过这种战略态势是日军自己形成的,在战术上,国军仍然是蒙受了巨大的失败,而且是在盟国大举反攻的时候遭受的如此巨大的失败,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国际影响。

如果豫湘桂会战能取得一定的胜利,或者损失上再小一些,那么抗日战争可能会有一个更好更明朗的局势。

参考文献:
《解放日报》(1944/12/31)
《中共党史研究》(期刊)
《军事历史》(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