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纳入国家公卫项目,基层如何应对?
慢阻肺纳入国家公卫项目,基层如何应对?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一政策变化标志着我国在慢病管理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基层防治现状:筛查诊断率低,医疗资源不足
慢阻肺是我国第三大单病种死亡原因,也是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然而,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病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 全国仅41.0%的患者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测
- 仅有17.6%的患者曾被正式诊断为慢阻肺病
- 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比例更低,仅为8.5%
- 在病情控制方面,仅4.6%的患者在过去12个月未发生过严重急性加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况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研究发现,女性、年轻患者、低教育水平人群是高风险群体,这些人群在检测、诊断和治疗等各照护阶段的流失率较高。
政策落地:94元经费标准,明确服务规范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并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
根据政策要求,202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至94元,新增经费将主要用于扩大慢阻肺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覆盖面,做深做实健康服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按照服务规范,为慢阻肺病患者提供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
基层应对策略:五大举措提升防治能力
面对严峻的防治形势和政策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筛查与早期诊断:实施大规模筛查与检测,减少慢阻肺病负担。建议在高危人群中优先开展肺功能检测,如长期吸烟者、有职业粉尘接触史的人群。
针对高风险人群的个性化干预:为女性、年轻人、低教育水平及农村居民等高风险人群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例如,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慢阻肺病的认识,促进早期就医。
改善医疗照护可及性:提高农村和资源匮乏地区的医疗照护可及性,通过经济激励促进筛查和治疗。建议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培训和设备支持,特别是肺功能仪等关键设备。同时,通过数字健康和远程医疗等创新措施提升管理质量。
强调照护连续性:完善慢阻肺病连续照护流程机制,考虑在中国慢阻肺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强调照护的连续性。确保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能够获得连贯的医疗服务。
未来展望:构建全方位慢阻肺病管理体系
将慢阻肺病纳入医保是我国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重要进步,但政策的落地实施需要更多循证支持。通过以上措施,我们有望显著降低慢阻肺病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需要持续优化政策与实践落实,确保所有慢阻肺病患者获得及时、全面和高质量的医疗照护,推动我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进步,助力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