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声带与声音障碍
认识声带与声音障碍
你是否曾经突然觉得喉咙沙哑难以发音?说话变得吃力?还是喉咙卡卡的以为自己感冒了?许多常常需要使用到喉咙的职业,比如老师、歌手、主播等,又或是有抽烟习惯的人,比较容易有“声音障碍”的问题。本文将带你全面了解声带的结构、声音障碍的分类、原因、检查方法和治疗方式。
什么是“声音障碍”?
声音障碍就是原本发声的功能产生异常,导致声音没办法顺利发出。
我们先来简单认识声带
声带在人体中属于“喉”的一个部分,因为形状是带状的,所以称为声带。声带是由肌肉、韧带和黏膜上皮所组成的构造。其中包含支撑喉部构造的1个硬骨及4个软骨,软骨之间利用弹性膜及韧带相连接,加上肌肉跟黏膜,构成喉部组织。
我们发声需要三大要素
- 两片声带的活动性,是否能对称性的闭合并振动
- 所要发出的声音是否能够与相关构造产生共鸣(嘴唇、舌头等)
- 声带皮下层是否柔软,让声波可以很平顺的由下而上,由里而外的传开
若是这三要素没有办法达成,就可能会有声音障碍。有一些人的声带构造天生比较丰满,有一些人的声带则比较瘦扁,无论如何,如同器官会自然老化一样,声带也会随着年纪自然退化。
声音障碍有哪些种类呢?
- 功能性声音障碍:不是发声器官有问题,而是发出来的声音不太正常
- 器质性声音障碍:声带本身或是控制声带的神经有问题,嗓音无法流利发出
- 心理性声音障碍:心理及精神相关问题导致
声音障碍的原因可能是
声带麻痹、声带萎缩、声带结节(长茧)、声带老化、声带发炎、声带紧绷、肿瘤或癌症。而临床上最常造成声音障碍的起因就是“使用过度”,包含滥用以及误用,或是随着年纪声带有纤维化的状况等等,以及胃酸逆流长期刺激声带表皮等,都可能造成声带提早老化及发炎受损,影响音质。若真的发现自己发音有异常或是有特殊症状时,建议前往耳鼻喉科门诊做详细检查。
但要注意,声带老化跟声带发炎是不同的,
声带发炎
声带因为表皮双侧发炎而凸起,轻则长茧,严重则长息肉或囊肿。其他症状为:喉咙有异物感,声音变粗糙型的沙哑、音质不干净,唱歌音域变窄,讲话有气无力、无法长时间连续说话等。患者以职业用声族群居多。
声带老化
声带因为经常被使用,造成肌肉层组织老化萎缩,进而导致声带弹性不佳、闭合不全,声音容易变成气音型的沙哑,音量也变小,而且说话无法持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如果声带长茧了又没有好好保养,还持续很用力发声,症状就可能恶化,长出息肉或囊肿。息肉长得像是肉芽肿,囊肿则像是水状肿块,息肉或囊肿无法自己消失掉,假如嗓音已影响了工作及日常生活,建议搭配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好。
声带的检查
- 喉反射镜检查:喉反射镜是检查喉咙最传统的方法,几乎所有耳鼻喉门门诊都有这样的检查工具。
- 鼻咽喉内视镜(软式内视镜):对于患者来说较为舒适,可以帮助耳鼻喉科医生直接观察鼻腔、鼻咽、喉及下咽,让医生对鼻咽喉的病症作出准确的诊断。
- 喉闪频检查(喉闪频内视镜):声带每秒钟会振动上百次,所以很难直接观察到声带的运动,利用喉闪频内视镜,靠著频闪的原理,发出与每秒声带振动频率同样次数的闪光,把多次快速的声带黏膜振动合成一次慢速的成像,用以观察高速的声带黏膜波动,在电脑影像分析系统下,分析声带运动的振动幅度、弹性、对称性等等物理参数,藉以侦测声带病变,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
声带的治疗方式
传统声带手术,是透过切除息肉或是囊肿来矫正状况,除了有伤口之外,恢复期也比较长,声带也会留疤,甚至还需要住院,可能会影响到生活。许多职业用声族群也反映,术后有声音跟过往不同的困扰,对工作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因近年内视镜技术持续突破,而目前最新的门诊微创声带内视镜手术,不必住院也不需要插管和全身麻醉,术后恢复较快,是职业用声族群的一大福音。
- 以声带息肉或是囊肿为例,医师只要在门诊,针对咽喉局部麻醉,再将类固醇药物注射进声带的息肉或发炎组织,是无痕手术。患部的发炎大概在五日到一周后可以消除,病人也大多可以恢复成原本的嗓音。
- 而若病患是因声带老化萎缩,在过去并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医师通常会建议病人接受保守的语言治疗,包括语言训练、放松声带等,帮助音量变大。但毕竟是保守治疗,治疗效果非常有限。
现今也可以透过门诊微创内视镜手术进行“自体脂肪细胞移植”,和息肉及囊肿手术不同的是,并不是施打药物,而是取出患者的自体脂肪,再注入声带两侧的肌肉层,以填补萎缩的组织。自体脂肪中的干细胞成分有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恢复声带的质量与弹性的效用大概能持续2-5年,若再复发也可以再次进行手术。
不过,由于门诊微创手术是透过鼻内视镜进到前颈部,再进行药物或自体脂肪注射,假如患者因为身形肥胖导致前颈部的肉太肥厚,注射距离太远,会影晌手术的进行。另外,微创手术仍需在咽喉部喷麻药,假如舌根和咽喉对麻药敏感的患者也不适用於这样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