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如何识别早期症状?
世界慢阻肺日:如何识别早期症状?
2024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知道你的肺功能”。这一主题的设定,旨在提醒公众关注肺功能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可主要导致咳嗽、咳痰等不适,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据统计,慢阻肺是我国第三大单病种死亡原因,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
早期症状需警惕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容易被患者忽视。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咳嗽,通常在早晨较为明显,随后可发展为持续性咳嗽。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还会出现咳痰的症状,初期为少量白色黏液痰,清晨较多;在急性发作时,痰量会增多且可能转为黄色脓性痰。
除了呼吸道症状外,患者还会感到气短或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这种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最终即使在日常活动或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喘息和胸闷感,尤其是在病情加重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慢阻肺所特有,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关键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通过肺功能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气流受限的程度,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最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2025)推荐使用固定FEV1/FVC比值小于0.7作为诊断标准,该标准简单且不依赖于参考值,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
然而,研究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检测率极低。根据“幸福呼吸”慢阻肺病分级诊疗项目的数据,全国仅有41.0%的患者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测,17.6%曾被正式诊断为慢阻肺病,只有8.5%的患者曾接受过治疗。这种在检测和诊断阶段的高流失率,严重限制了后续的治疗和病情控制。
预防和管理建议
面对慢阻肺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我国已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筛查与早期诊断:实施大规模筛查与检测,以减少慢阻肺病负担,改善检测和诊断阶段的重大流失。
针对高风险人群的个性化干预:为女性、年轻人、低教育水平及农村居民等高风险人群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改善医疗照护可及性:提高农村和资源匮乏地区的医疗照护可及性,并通过经济激励促进筛查和治疗。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呼吸及相关疾病照护的能力: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培训和设备支持,并通过数字健康和远程医疗等创新措施提升管理质量。
强调照护连续性和优化指南:完善慢阻肺病连续照护流程机制,考虑在中国慢阻肺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强调照护的连续性。
专家提醒,预防慢阻肺的关键在于避免吸烟和减少有害颗粒物的暴露。此外,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尤其是对于长期吸烟者或有职业粉尘接触史的人群,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慢阻肺的发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显著降低慢阻肺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