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冷门词:“鹖冠”的秘密
《史记》里的冷门词:“鹖冠”的秘密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这是《后汉书·舆服制》中对武冠的记载,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鹖冠”。
鹖冠的前世今生
“鹖冠”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是古代武官所戴的一种帽子。《汉书》记载:“鹖者,勇也,其斗一死乃止。”插上鹖的翎羽,就是勇敢的象征。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隋唐,但到明清时期,冠帽的样式和装饰逐渐定型,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官帽制度。
到了清朝,官员的帽子后面常常插有一根羽毛,这根羽毛称为“花翎”或“蓝翎”。花翎主要由孔雀羽毛制成,因其尾端带有“目晕”(即彩色圆斑),又被称为“眼翎”,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三种级别,三眼最为尊贵。而蓝翎则主要由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等级较低。
鹖冠的文化内涵
“鹖冠”不仅仅是古代武官的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征意义:鹖是一种好斗的鸟类,古人将鹖的羽毛插在帽子上,象征着勇敢和战斗力。在古代,武将佩戴鹖冠,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们希望通过佩戴鹖冠,能够像鹖一样勇敢无畏,战无不胜。
礼仪作用: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穿着的问题,更是一种礼仪的体现。《左传·定公十年》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鹖冠”作为武官的标志性服饰,体现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鹖冠的佩戴,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武官的等级和地位,从而维护了军队的秩序和纪律。
《史记》中的鹖冠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鹖冠的记载。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军队就曾佩戴鹖冠。《史记》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这里的“悉引兵”就包括了佩戴鹖冠的士兵,他们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鹖冠的当代价值
“鹖冠”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上,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追求。
今天,虽然“鹖冠”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代表的那种尊贵、荣耀和权力却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通过研究和了解“鹖冠”,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礼仪文化,更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