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传染病防控,听吕盼医生怎么说
秋冬传染病防控,听吕盼医生怎么说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为提升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感染科副主任吕盼近期开展了专题培训,重点解读了《2018肺结核诊断标准》和《艾滋病诊疗指南(第四版)》,并强调了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要点。
肺结核:精准诊断是防控关键
根据《2018肺结核诊断标准》,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该病的诊断标准涵盖了详细的分类和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及早识别和治疗。
肺结核的分类主要包括:
- 原发性肺结核:多见于儿童,表现为肺内原发病灶及胸内淋巴结肿大。
-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类型,胸部影像学表现各异。
- 继发性肺结核:成人最常见类型,影像学表现多样,可分为浸润性、空洞型等5个亚型。
- 气管支气管结核: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气管或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
- 结核性胸膜炎:包括干性和渗出性两种类型。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据2010年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国现有活动性结核患者499万例,年发病100万例。秋冬季节,随着气温下降和室内活动增加,肺结核的传播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筛查,特别是对有结核病接触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艾滋病:全程管理与预防并重
《艾滋病诊疗指南(第四版)》在2024年更新发布,重点强调了抗病毒治疗、全程管理和预防干预的重要性。新版指南首次提出“艾滋病脆弱人群”概念,进一步完善了诊疗体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秋冬季节,随着人员流动增加,艾滋病的防控压力也随之加大。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
新版指南还强调了全程管理的重要性,包括从诊断、治疗到随访的全流程管理。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和心理支持,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病毒耐药性的产生。
秋冬季节传染病防控: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设立主动监测哨点,覆盖51种传染病,9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设置了公共卫生相关科室。这些措施为秋冬季节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秋冬季节传染病防控需要坚持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机制。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可疑病例。同时,要加强与疾控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
通过此次培训,医务人员进一步掌握了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防控要点,提高了对肺结核、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诊疗能力。这将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