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标准农田:创新模式提升收益
湖南高标准农田:创新模式提升收益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湖南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模式,通过提升农田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创新驱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湖南模式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湖南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
土地流转创新:实现规模化经营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通过土地数字化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农民将土地亩数进行登记,由村集体集中管理、流转,实现“确权不确地”。目前,各村耕地集中流转率已超过90%。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农户有良田可种,又实现了地块的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经营。
融资模式创新:多方资金共同投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大,湖南省创新构建了“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机制。以宁乡市为例,通过“投资人+EPC+O”模式,即公开招标选取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运营,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2023年项目总投资达17160万元,通过新增耕地指标收益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实现了资金平衡并略有盈余。
管护机制创新:确保长期高效利用
湖南各地还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岳阳市农业农村局引进专业第三方机构,实现高级职称专家对所有单项工程的监管全覆盖。安仁县则明确了企业、村民和村委会按4∶4∶2比例分成的租金溢价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了三方共赢。
效益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显著成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产量提升:粮食产能稳步增长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安仁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面积增加3%,粮食产量提升10%。岳阳市项目区年新增粮食产能达3800万公斤。
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通过租金溢价和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岳阳市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50元。安仁县安平镇上街居委会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租出去的田溢价60%以上,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1万余元。
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赫山区种粮大户俞聪流转了500多亩耕地,他表示,土地数字化改革后,自己可以直接与村集体签订流转协议,沟通成本显著降低。同时,集中连片的地块更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生产效率和单产都有所提升。
案例分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湖南实践
安仁县: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
安仁县充分发挥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资金“先建后补”撬动作用,通过银行贷款和申请专项债券资金,启动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去年,该县引进湖南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项目,在12个乡镇、66个村建设6.15万亩高标准农田,总投资2.6亿元。
岳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粮食生产
岳阳市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4万亩。项目区渠路桥涵闸有机配套、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2024年,岳阳市已落实粮食生产面积710万亩,定下了总产300万吨的年度目标。
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示范基地
南县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82万亩,财政总投资10717.4万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了茅草街镇稻虾基地示范片、国安稻虾种养基地、助农智慧农业基地、沿河堤村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等多个示范项目,大幅改善了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地地力和耕作条件。
展望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模式提升农田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更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未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