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学如何解释道德的本质?在认为世界本质上是负面的哲学框架下,他又如何界定对错?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位德国哲学家独特的道德哲学体系。
道德,作为一套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所有文明的基石之一,也是我们能够和谐共处的核心要素。然而,如何最终确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伦理学(也称道德哲学)正是致力于解答这类问题的学科,它探讨与道德相关的各种议题,以及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挑战,旨在建立一套公平、实用的原则,以最佳方式照顾到每个受其约束的人。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以其独特的悲观主义视角处理伦理学问题,从其世界观中寻找答案。叔本华深受康德及其超验唯心主义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赞扬了康德的伟大,同时也对其他方面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叔本华与意志哲学
叔本华在其重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广泛的形而上学体系,其中一些哲学原理对于理解其伦理学观点至关重要。在该书中,叔本华提出,我们所体验的世界,即经验世界,本质上并不存在,而是认知主体在与之互动时所创造的表象。他认为,意志是万物存在的内在本质。
因此,万物存在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作为意志的真实形式和我们作为表象的体验形式。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柏拉图的《形式论》,因为柏拉图和叔本华都认为世界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一种是真实的、超验的,另一种则仅仅是形象的、经验的。
叔本华的世界意志表象
叔本华解释说,通过审美沉思,我们能够短暂地摆脱这种循环。只有通过与各种艺术形式的互动,我们才能接触到最纯粹的世界和世界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作者所说的天才,就是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这种体验传达给他人的人。
说到内在本质,人类的本性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被意志所驱使,我们不断地追求,而这种意志正是人类痛苦的根源。由于我们不断地想要得到某些东西,所以我们也不断地感到苦恼,因为有些东西我们想要却得不到。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我们想要的一切,一旦我们拥有了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不再想要它了。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卷中,叔本华开始构建他的伦理学体系。叔本华从印度汲取了独特的灵感,他的伦理学观点基于对意志的否定而产生的同情心。意志是每一个生命中利己主义的根源,只有通过否定意志,我们才能超越利己主义,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从而做出合乎伦理的决定和行动。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悲观的哲学,因为它假定万物的内在本质是不可避免地不断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原因。存在就是欲望,欲望就是痛苦。
自由意志并不自由
要进一步分析叔本华的伦理学,我们必须研究他关于这一主题的两篇珍贵论文,其中第一篇是《论意志自由》。在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根据之前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建立的形而上学体系,讨论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叔本华认为,我们内在的本质意志是自由的,一旦我们作为观察者与经验世界互动,我们的自由就被剥夺了,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意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感觉并不是自由的标志,而完全是经验的必然。只有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存在、本体之物意志时,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感。
自我意识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但它并不赋予我们随心所欲控制欲望和情感的自由意志。然而,人类仍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我们自身的结果,是我们超然的自由意志的产物,尽管不受我们的控制,但却造就了我们。我们的行为是我们是谁的产物,因此也是我们的责任。
道德的基础
叔本华关于伦理学的第二部重要著作是《论道德的基础》。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康德伦理学体系的批判。叔本华的哲学是康德著作的一种延续,他的伦理学也不例外。
叔本华指出了康德伦理学中的一个根本性错误:他的道德观念。康德认为,道德是建立在对既定法律和行为后果的关注之上的,因此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之上的体系。叔本华认为,基于对法律和后果的关注而采取的行动是自私和利己的,因为这些行动的动机是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叔本华提出的另一种观点是,真正的伦理道德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我们的本性是利己主义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欲望,因此,实现道德的唯一途径(可以理解为在我们的行动中关心他人的福祉)是自发的同情现象,即感受他人的痛苦并采取行动以减少或防止这种痛苦的行为。
每个人的内在本质本来就会给他们带来痛苦,这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将他人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能力,我们可以真正想要帮助他人,而不是给他们带来更多伤害,这就是道德的本质。
叔本华:悲观哲学中的同情伦理
在分析了叔本华伦理学的所有基本原理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叔本华伦理学对同情心的关注是一种非常诚实的道德观。它假定,唯一能够真实地做出道德决定的方法,就是想要做出这些决定,而不是被外在因素所说服。
非常有趣的是,一种悲观主义哲学如何能够产生如此健康的道德观,同时,这种道德观又是其哲学核心内容完全合乎逻辑的结果。对我们与生俱来的痛苦的理解,也意味着对我们与生俱来的同情能力的理解。承认利己主义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承认我们应该走的更好的道路是无私之路。
叔本华的伦理观并不旨在制定人们应该严格遵守的规则或法律,因为道德的重点应该是考虑他人的福祉,而法律的中心是维护我们自己的福祉,不伤害他人,因为这会危及我们自己的福祉。
在叔本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方传统的影响。他在魏玛期间接触到了亚洲文化,并在其作品中引入了这些文化的许多方面。叔本华从这些中汲取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否定欲望,和禁欲主义作为自我完善的最高形式的理念。
叔本华的道德观对尼采、薛定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众多知识领域的著名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两个世纪之后,叔本华的道德观仍然是极为相关的讨论的出发点,这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