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从倾听中走向他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从倾听中走向他人?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37634

为什么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对方身上,对方仍感到孤独与疏离?为什么沟通越多,矛盾反而越多?为什么经常聊天,却依然不能建立深入而持久的关系?百万册畅销书作家、知名社交技能教练帕特里克·金在从业数十年后发现,要想通过沟通来与他人建立优质的关系,关键在于学会在沟通中“正确”地倾听他人,而这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甚至与之背道而驰的。真正的认可不仅包含关注对方或尊重对方的意愿,还要让对方感到被接纳和倾听。

用“心”倾听

不要拘泥于事实或逻辑论证,要用“心”倾听对方的情绪,了解他的感受如何,他有什么意愿、担忧或需求。此时,不要在意谁对谁错,而要和他一起感受,一直陪伴他。当然不用一直跟着他的情绪走,可以试着从他的角度看问题。与提建议和解决问题相比,真正的理解带给对方的感受要好得多,因为前两种方式往往抓不到重点。

真正的理解比提建议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要想在沟通中做到共情,需要在情感上变得成熟起来,并且能应对各种情绪。此外,还要能面对各种感受,不要逃避,不要急于解决或想方设法避免不适。事实上,人越能忍受自己产生的不适,而不是急于解决或否认,就越能忍受他人带来的不适。

悲伤的人有时会说,他人尴尬的回避会让他们的悲伤加重。他们希望有人能诚实且无畏地认识到他们的真实状况,并希望有人说:“你很伤心,我看得出来。”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孤单了。

一个很好的方法是,避免在心里评判对方说的话或暗自下结论。比如,你可能会认为对方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认为自己不会做出某些反应;你也可能会开始思考谁好谁坏或在心里质疑对方说的话的真实性。你甚至可能会以科学家或调查员自居,试图解开谜团、找出“罪魁祸首”,并试图判定谁对谁错、错在哪里或对方遗漏了哪些事实;或者你可能会扮演护士或母亲的角色,无法接受对方的消极情绪,自认为有责任让对方高兴起来或责备对方不该惹你不开心;等等。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你的想法而已,与对方无关。此时,你的看法并不重要。因此,你要抛开所有的偏见、想法和信念,专注于对方:他现在有何感受?不要想象你处在对方的处境中会有何感受,而要想象对方在那样的处境下会有何感受。

让对方定下谈话的基调和节奏

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讲述和表达,而不要急于下结论或总结。如果不这样做,即使你的结论或总结再巧妙,也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想尽快结束对话,这其实是在否定对方的感受。对方将自己的感受讲给你听,而你却草草地简单作结,这表明你不想再听下去了,希望他放下这种情绪向前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让对方定下谈话的基调和节奏,你只提一些开放式问题、给出反馈或表示支持。

在对话中不要操之过急,而要耐心听对方讲述,等时机合适时再说出你的理解、结论或解决方法,这会让对方知道你是真的关心他。让对方定下谈话的基调和节奏,你可以通过共情予以配合。还可以提一些开放式问题、只给出反馈或表示支持,这样,对方会觉得你在认真倾听。要避免提封闭式问题,因为这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想让他谈某些特定的主题,而不想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

即使你非常努力地想要成为很好的倾听者,也可能会无意识地让对方隐约地感觉到你并不重视他的情绪体验,让他感到你没有认真倾听。有时,你甚至会不知不觉地带着某些成见展开对话,包括对话应该如何进行、对方应该说什么以及双方应该扮演哪种角色等。此外,你可能会自以为在“认真倾听”,但实际上,你却在支配对方讲述自己的感受。

善于倾听的人首先要愿意倾听和接纳对方,敢于完全接受他的现实情况,并和他一起面对他的各种感受,同时将自我抽离出来。如果你能在某人脆弱时做到这一点,可能会永远赢得他的信任,双方的关系也会因此更牢固。

假如你心有疑虑,不妨想想,你在向他人表达情绪时希望对方怎么做。难道你想听他讲大众心理学吗?你想听他讲自己哪里做错了以及如何改正吗?如果他惊慌、尴尬,你会感到内疚,你希望这样吗?你希望他“核实”你讲的事情吗?你想听他说你反应过度或他站在别人那边吗?而如果他说“嘿,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支持你。再给我讲讲”,你是不是会非常感激他?

认可可以满足对话中普遍存在的情感需求

要想做到共情,就不要匆忙做出评判,把发言权让给对方。这种做法就是认可,即口头上肯定和接受对方的情绪和观点,这么做会让对方知道我们在倾听。实际上,认可也是对深度倾听的一种延伸:既关注正在进行的对话,同时也留意其中的元对话。

正常情况下,人在倾听时关注的是有意识的对话层面,而认可可以满足人在元对话层面的情感需求。人只要开口说话,就会产生这种需求。

乍一看,认可似乎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概念,甚至与积极倾听没有太大的区别,只在对方需要时点头表示肯定即可。然而,尽管认可听起来比较简单,但其表达方式大有讲究。

在沟通中,认可是比较有效的交流方式之一。无论是老朋友还是陌生人,双方都可以通过认可建立彼此间的尊重。通常,即使对方的情绪令人反感,也不要阻止其表达出来,否则就会导致对方不愿再倾诉,影响双方交流,甚至使得双方的关系受到威胁。

另外,真正的认可能使得沟通双方都受益:被认可的一方的自我本身会得到肯定,而认可方自身的精神高度和自我价值感会得到提升。随之,双方各自都会产生慷慨、信任和倾诉的渴望。当所有这些因素都发挥作用时,沟通很少会出问题。

2010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认可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强调了认可行为在成功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积极而微妙的影响。真正的认可不仅包含关注对方或尊重对方的意愿,还要让对方感到被接纳和倾听。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一组被试专心回忆他们过去3年里最美好的经历,然后让他们与其他人(搭档)配对进行实验,并鼓励他们向搭档讲述那段经历。这些被试不知道搭档并不是被试,而是专门受过训练的人。研究人员称这些人为“研究同伴”,他们在被试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可以给出支持型回应。

另一组被试同样与研究同伴配对进行实验,但后者也自称被试。不过,这组被试并不是要讲述自己的积极经历,而是参加一项包含绘画的趣味活动。

3次实验过后,两组被试的反馈产生了有趣的分歧。调查报告显示,与前一组被试相比,后一组被试更喜欢自己的搭档,和搭档相处得也更愉快;而那些跟搭档讨论自己的积极经历并得到支持型回应的被试更信任自己的搭档,且更有可能向搭档吐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被试由于得到了搭档的肯定,他们感觉自己的积极经历更加美好了,对日常生活也更有信心,同时也萌生了很大的善意。他们在原有经历的基础上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和价值感,而这一切都源自搭档的认可行为,虽然这种行为有些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被试讲述的积极经历并不都是大众普遍认可的重要事件,如毕业、结婚、生子等改变人生的积极事件,而只是愉悦的经历或互动,每天都可能会发生。对被试来说,认可这些“小事”同样重要,即使它们被大众普遍认为不如那些“大事”重要。

对这些“小事”的支持性话语提高了被试的信任感和信心,同样也使得被试变得更加慷慨。

真正的认可包含两点:一是关注对方并尊重其意愿,二是接纳和倾听对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