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心村”到网红景区:铜陵犁桥村的文旅融合之路
从“空心村”到网红景区:铜陵犁桥村的文旅融合之路
“梦里水乡,古韵犁桥”,这句诗意的描述,如今已成为安徽铜陵犁桥村的真实写照。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如今却成了吸引350万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景区,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成为了铜陵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从“空心村”到江南水乡
犁桥村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具体地址是铜陵市义安区011县道南150米。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近2000名户籍人口中,一半以上都在城市打工,不少农房都处于闲置状态。然而,随着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工作的推进,犁桥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发团队在村里原有水系基础上,通过人工开挖与巧妙规划,在犁桥村形成了有方塘、小河、水巷的水景观系统。明清时期110余栋古建筑以及临水错落分布的亭台楼榭也被迁移至此处,水镇越发具有“古镇”气息。
创新驱动文旅融合
犁桥村的蝶变,离不开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首先是对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通过实施村庄改造、厕所革命等工程,犁桥村的交通、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为后续的文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化活动方面,犁桥村更是不遗余力。自2023年4月底运营以来,景区不仅展示了徽派古民居和江南水乡风情,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欣赏打铁花、高杆船技等非遗表演以及铜陵特色青铜文化,深受省内外游客好评。
夜色下的犁桥水镇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开发团队精心打造了夜游、夜娱特色,通过灯光秀、夜间演出等形式,让游客在夜晚也能感受到水镇的魅力。这种全天候的旅游体验,大大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经济与社会的双重丰收
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据统计,自2023年4月底运营以来,景区已经接待350万人次游客,其中外地游客约220万人次。村民汪德华夫妇将老宅改造成农家乐,不到一年就收回了二十多万元的投资成本,收入甚至超过了在外打工时的水平。
目前,犁桥村及周边拥有农家乐餐饮店74家,经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经营部30余家,特色水产品经营户12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00余人。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6万元,预计2024年能突破200万元。
社会效益同样不容忽视。文旅融合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节假日和客流高峰期,村里活动广场还会举办“西联故事小集市”等活动,村民们自家产的生姜、芡实、红米等特色农产品也能取得不错的收入。
未来展望:从“网红”到“长红”
犁桥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然而,如何保持长期吸引力,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是摆在所有文旅项目面前的课题。
铜陵市文旅局局长李文庆表示,未来将紧扣长三角特色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加快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高度融合,为我市的文化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景区的未来,肖安平表示希望五年后犁桥水镇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可以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让犁桥水镇不止是安徽的犁桥水镇,更是中国的犁桥水镇,世界的犁桥水镇!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从“艺术+民宿、乡建+景区”到“村景一体化运营”,犁桥村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这个藏在江南水乡深处的小镇,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