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严守生态红线,探索发展新路
锡林郭勒盟:严守生态红线,探索发展新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锡林郭勒盟这片美丽的草原。作为距离首都最近的大草原,锡林郭勒盟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提出将大部分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盟市。在这里,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实践正在上演。
严守生态红线,守护绿色家园
锡林郭勒盟拥有17.96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浑善达克沙地由东向西横穿全盟11个旗县市,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81.4%。这片草原不仅是京津风沙源的重要治理区,更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为了守护这片绿色家园,锡林郭勒盟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将全盟总面积的65.06%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这意味着130034.4677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严格保护起来,不允许进行任何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
这一决定的背后,是锡林郭勒盟对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2015年,锡林郭勒盟成立生态保护委员会,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草原生态保护职能部门。同年5月,生态保护委员会在全盟范围内展开生态资源普查,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在试点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全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破除顽疾,推进绿色转型
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锡林郭勒盟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破除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顽疾。
作为煤炭资源丰富、国家重要煤电基地的锡林郭勒盟,曾经开启了以能源为主的产业发展,通过“抓经济、抓工业、抓项目” 集中上了一批露天煤矿和非煤矿山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面对这一挑战,锡林郭勒盟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定:不再在草原上开口子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区规划建设风电、光伏项目。同时,对在期矿山加大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深入推进矿山复垦绿化,一步步把在期矿山建成绿色矿山。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锡林郭勒盟累计减少采矿权360个,占比减少57%,在期探矿权减少305个,占比减少56%,大中型矿山占比由18%提高到43%。2016年以来,全盟各矿山企业累计投入治理资金56.5亿元,治理面积280.21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锡林郭勒盟也在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径。2024年,锡林郭勒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8%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实施自治区级重大项目160个,完成投资425亿元
- 畜牧业和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7%和14.3%
更值得关注的是,锡林郭勒盟正在构建“七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包括现代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绿电+先进载能、新型化工、新产业新材料、绿色农畜产品和文旅产业。这一战略选择,既体现了对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也展现了对新兴产业的布局。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展望2025年,锡林郭勒盟已经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 计划落地自治区级重大项目193个,完成投资468亿元
- 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企改革,促进就业民生
锡林郭勒盟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科学规划和坚定执行,完全可以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片草原上的绿色实践,正在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