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心理学的“课题分离”,改善家庭关系
如何运用心理学的“课题分离”,改善家庭关系
你的家里有没有这样一位家人:家里大事小事都要按照他的想法来,如果别人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做就大发雷霆;遇到问题不会沟通,沟通不畅就恼羞成怒;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遇到矛盾,不会就事论事,喜欢把陈年旧事翻出来说;对外人温和,对家人催毛求疵。
而她/他自己却非常委屈,自己的所作所为明明是为家人好,可为什么家人却不领情,甚至还讨厌自己。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一个善于制造内耗的人消耗家庭能量,出现问题时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矛盾。
这类咨询者往往会掉进一个“怪圈”:怎样让子女、伴侣听我的,其实当家庭矛盾发生的时候不妨尝试对问题进行“课题分离”。如何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改善家庭关系,海尔森的一位学员小林,分享了她的故事。
(为保护隐私,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课题分离”如何改变家庭关系
小林在西安的一家大型公司从事销售总监的工作,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平时由于自己和老公的工作忙碌,都是婆婆在照顾家里的孩子。
由于工作的习惯,她总是喜欢让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安排走。小林在家里,和老公、孩子、婆婆的矛盾不断,总是习惯性的挑剔、指责他们的行为。
在小林的第一次心理咨询中,她这样说道:“只要他们干的事,我就是看不上,明明按我说的办法更好,可我一说他们,不是和我顶嘴就是装听不见,早听我的就没那么多事了...”
比如,小林一家人五一出去玩,小林老公负责给大家定酒店,结果小林一进门就觉得哪都不对,酒店没有特色、卫生间没有干湿分离、临街房型噪音有点大......还没开始游玩的行程,小林就觉得一肚子火了。
心理咨询师问她:“这次旅行定酒店是你该做的吗?”
小林一愣,思考了几秒钟回答道:“不是,但我觉得我定的酒店一定比我老公要定的好,为了全家人住的舒服,我觉得我有责任说他。”
咨询师接着问小林:“通过你说的话,你是否改变了你老公的行为呢?”
小林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尽力了,可除了无尽的争吵,他没有任何改变。”
咨询师说道:“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作“课题分离”。比如,你既然把定酒店的任务交给了你的老公,就代表着你信任他的判断。“定酒店”这件事就是你老公的课题,而你的任务则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把别人的课题背在自己的肩上,累的只能是自己。”
这番话点醒了小林。很久以来她被困在“怎么让家人听我的”这个内耗漩涡里,这次的心理咨询给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自己的困境。
为了改善家庭关系,接下来,小林参加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她逐渐意识到,家人的是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她可以控制的,作为“母亲”这个身份,她只能做好自己身份内的事情,在家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持。
最终,小林感到肩上的负担减轻了许多,不再为家人的行为而感到焦虑。
家人还是那些家人,事情还是那些事情,只是小林学会用“课题分离”来分析问题,转换视角,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
“课题分离”是什么?
“课题分离”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阿德勒强调个人应在生活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以合作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他认为很多人陷入焦虑、冲突和不满,往往是因为他们试图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责任,或者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
而通过明确自己的“课题”(或责任)和他人的“课题”,我们可以解放自己,获得更多内心的平静。
课题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家庭关系、职场关系、亲密关系等多个领域:
家庭关系: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等课题,而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同时,孩子也应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依赖父母过多干预。
职场关系:课题分离有助于员工专注于工作表现,避免干涉同事的课题。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场中的冲突和误解。
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课题分离帮助双方理解彼此的需求和界限,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双方都能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对方的课题。
如何做到“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的核心原则在于以“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为判断标准,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明确区分开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明确课题归属:分析执行某事的主体,判断课题归属。执行这件事的主体是谁,那么这就是谁的课题。
不干涉他人课题: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不随意干涉他人的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事务,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处理。
保护自己的课题:学会保护自己的课题,不让他人随意干涉。当别人试图干涉自己的课题时,应该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并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课题分离”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课题分离,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清晰的人际界限,从而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和独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