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辨识三种黑眼圈类型,附针对性穴位按摩方案
中医教你辨识三种黑眼圈类型,附针对性穴位按摩方案
黑眼圈是许多爱美人士的困扰,它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中医将黑眼圈分为肾虚型、脾胃虚弱型和淤血型三种类型,并提供了相应的穴位按摩解决方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帮助您改善黑眼圈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黑眼圈被称为“目眶黯黑”,其形成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有密切联系。眼周肌肤薄弱,一旦气血不足,就容易导致肌肤失去濡养,从而形成黑眼圈。根据中医理论,黑眼圈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肾虚型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虚则水液代谢失常,容易导致眼周肌肤暗沉,出现黑眼圈。
特点:眼周肌肤颜色偏暗,伴有眼袋、眼纹等症状。
脾胃虚弱型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滋养眼周肌肤,从而出现黑眼圈。
特点:眼周肌肤颜色发黄,伴有浮肿、眼袋等症状。
淤血型
气滞血瘀,导致眼周肌肤血液循环不畅,形成黑眼圈。
特点:眼周肌肤颜色偏暗,伴有眼纹、眼袋等症状。
针对不同类型的黑眼圈,中医提供了相应的穴位按摩解决方案:
肾虚型黑眼圈
穴位:太溪穴
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按摩此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肾脏的代谢能力,进而改善眼部周围的微循环,减少黑眼圈的形成。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先顺时针按揉太溪穴20次,再逆时针按揉20次,每次按揉5分钟。
脾胃虚弱型黑眼圈
穴位: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功效:按摩此穴,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筋通络,有助于改善内分泌失调,进而缓解黑眼圈。
按摩手法:将中指指端或手掌根放在中脘穴上,稍稍加力做环旋按揉,每次按揉1-5分钟。
淤血型黑眼圈
穴位:攒竹穴
取穴:位于眉头内侧边缘的凹陷处。
功效:缓解眼部疲劳、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对淡化黑眼圈有显著效果。
按摩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画圈的方式轻轻按压,每次1-3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在按摩穴位时,要确保手法正确、力度适中,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进行按摩。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市中医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