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新材料技术突破:AI驱动科研范式变革
中国科大新材料技术突破:AI驱动科研范式变革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新材料技术领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展现了中国科研力量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实力。这些突破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更为人工智能(AI)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开辟了新的篇章。
刷新世界纪录:钙钛矿光伏和锂金属电池的突破
在光伏领域,中国科大徐集贤教授团队创造了钙钛矿电池稳态效率26.7%的世界纪录,这一成果被国际权威的《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收录。这是该团队第三次更新这一世界纪录,展示了中国在光伏前沿技术领域的持续引领能力。
在电池技术方面,焦淑红教授团队在高能量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设计了一种紧密离子对聚集体(CIPA)电解液,成功实现了500Wh/kg锂金属软包电池的稳定运行,循环寿命达到130次。这一成果发表在Nature Energy杂志上,为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AI赋能新材料:从“试错”到“精准设计”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AI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深度应用。中国科大副校长杨金龙院士指出,AI for Science正在引发科研范式的变革。以新材料研发为例,传统基于“试错法”的材料创制过程,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精准设计制备过程。
李微雪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们利用可解释AI技术,解决了催化领域中困扰科学界近四十年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难题。研究团队汇总了多篇文献的实验界面作用数据,涵盖了25种金属和27种氧化物。通过可解释性AI算法,构建了由300亿个表达式组成的特征空间,最终建立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与材料性质之间的控制方程。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不仅揭示了决定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因素,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解决了氧化物载体包覆金属催化剂的难题。
从实验室到生活: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前景
这些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将为AI生活应用带来深远影响。以钙钛矿光伏技术为例,其高效能和低成本特性,将加速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应用。而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电池技术,则有望推动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性能提升。
此外,AI驱动的新材料研发模式,将极大缩短新材料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正如杨金龙院士所说,“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将科学家一生都无法做完的工作,缩短到几周内完成。这将为新材料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AI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
尽管中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已处于国际并跑阶段,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杨金龙院士指出,主要问题在于AI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在针对特定科学问题的算法研发方面创新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布局和统筹指导,发挥建制化科研的优势,设立相关科研机构和重大项目予以支持。
中国科大的这些突破,展示了AI与新材料技术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颠覆性的新材料技术涌现,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智能化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