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技术操作方法和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拔火罐技术操作方法和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罐内制造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拔火罐的各种操作方法和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内容来自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发布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操作方法
施术前准备
罐具、部位、体位的选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常规对于罐具、施术部位及施术者双手清洁消毒。
施术方法
①火罐法
闪火法 :用一手持夹住 95%酒精棉球的止血钳和镊子,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以罐口与罐底的外 1/3 与内 2/3 处为宜),快速摇晃1-3 圈随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贴棉法:将直径 1-2cm 的 95%酒精棉片紧贴于罐内壁适当位置(一般以中部为宜),一手握罐体,另一手持燃着的火柴或打火机深入罐内点火,棉片燃着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②水罐法
水煮法 :将竹罐放入水中或保健中药液内煮沸 2-3min,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罐口朝下)夹起,迅速用多层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的水液或中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快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然后轻按罐具 30s 左右,令其吸牢。
蒸气法 :将水或保健中药液(液体水平面勿超过壶嘴)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入罐内 2-3min 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在施术部位,再用抽气筒将罐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其吸拔于皮肤上。
应用方法
①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动作要迅速而准确。闪罐频率一般为 10-30 次/min,闪罐持续操作时间一般为 3-10min。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
②留罐法
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潮红,甚或皮下淤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体质、部位、保健目的等情况而定,一般为 5-20min。若遇皮肤反应敏感、皮质薄嫩、身体虚弱情况或遇老人和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③走罐法
先于施罐部位涂抹适量润滑剂或温水、保健中药液,也可将罐口涂上油脂。待用罐吸拔后,一手可固定拔罐部位的皮肤,另一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至走罐部位皮肤潮红或紫红为度,推罐时应用力均匀,以防止罐具漏气脱落。
④排罐法
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
上述方法可根据需要结合使用。
起罐方法
(1)一般方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示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2)抽气罐的起罐方法
提起抽气罐上方的塞帽使空气注入罐内,罐具即可脱落。也可用一般方法起罐。
(3)水罐的起罐方法
应先将拔罐部位适当倾斜,并在低于罐口处放置适量干棉球后,再用一般方法起罐。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罐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为拔罐的正常反应,一般可不做特殊处理。
(2)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
(3)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可自行消退。
(4)起罐后若出现水泡,只要未破溃,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
(5)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
(6)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注 :本文两项分别在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发布《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中位第3、5项,这里为摘录便于发布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