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读者》汲取灵感,打造高分作文
从《朗读者》汲取灵感,打造高分作文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这是央视《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在第一期节目中说的一段话,道出了这档节目的独特魅力。自2017年开播以来,《朗读者》以其深刻的主题、感人的故事和优美的文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对于正在备战高考的学子们来说,这档节目不仅是一档文化类节目,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宝库。
《朗读者》中的经典文案:语言之美与思想之光
《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围绕这个主题词,节目组精心设计了卷首语、开场白和经典语录等环节,这些文案不仅语言优美,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第一期《遇见》中,节目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对话,展现了遇见的美好与神奇。这些经典语句不仅增添了节目的文化内涵,更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第二期《陪伴》中,节目通过顾城的诗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和对不同陪伴方式的描述,展现了陪伴的温暖与力量。这些文案不仅语言优美,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第三期《选择》中,节目通过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明威的“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和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展现了选择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这些名句不仅增添了节目的文化内涵,更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朗读者》的写作技巧:结构安排与情感表达
《朗读者》节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案,更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巧妙的结构安排。每一期节目都围绕一个主题词展开,通过不同嘉宾的朗读和讲述,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情感的高潮。
例如,在第一期《遇见》中,节目通过不同嘉宾的故事,展现了遇见的多种可能性:有爱情的遇见,有友情的遇见,有艺术的遇见,有人生的遇见。这些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围绕着“遇见”这一主题展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第二期《陪伴》中,节目通过郑渊洁、乔榛等嘉宾的故事,展现了陪伴的不同形式:有夫妻之间的陪伴,有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有朋友之间的陪伴。这些故事虽然平凡,但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在第三期《选择》中,节目通过徐静蕾、秦玥飞、郭小平等嘉宾的故事,展现了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故事虽然艰难,但都充满了勇气和智慧。
《朗读者》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与写作建议
《朗读者》中的素材和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运用到高考作文中。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建议:
引用经典语句:在作文中恰当地引用《朗读者》中的经典语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例如,在写关于“选择”的作文时,可以引用海明威的“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来展现人物的坚韧精神。
借鉴写作结构:《朗读者》的节目结构可以为作文的谋篇布局提供参考。例如,在写关于“陪伴”的作文时,可以采用《朗读者》中“陪伴”这一期的结构,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来展现陪伴的不同形式和意义。
学习情感表达:《朗读者》中的故事和朗读,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在作文中,可以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来增强文章的情感感染力。
运用对比手法:《朗读者》中经常通过对比来展现主题。例如,在写关于“遇见”的作文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遇见故事,来展现遇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结语:让《朗读者》成为你的写作导师
《朗读者》不仅是一档文化节目,更是一部生动的写作教材。通过学习《朗读者》中的经典文案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感染力,写出更有深度和温度的作文。
在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复兴中学组织以“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这正是一个展示自我、提升写作能力的好机会。让我们从《朗读者》中汲取灵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创作出一篇篇打动人心的佳作。
记住,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技能,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品味文字,就一定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我们一起,用文字点亮人生,用阅读照亮未来。